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清高宗,名弘历,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诞生于雍和宫东书院的如意室。是雍正皇帝的第四子。史籍记载;弘历少时“天资凝重”,祖父玄烨十分喜爱,十一岁时接回宫中命妃子提携看视,恩宠有加。弘历年轻时受业于大学士张廷书,“学射于贝勒禧,司在器于贝勒禄。”曾随圣祖打猎于木兰围场,圣祖对弘历表现出的作风勇敢和娴熟武艺、临危不惊等精神赞不绝口。十七岁时居住在华宫,将书室命名为“随安”,取“随遇而安”之意。雍正十一年 (1733)二月被封为宝亲王,参与军国大事。他懂得“君法修明唯在躬行实践。”赞赏唐太宗及臣僚的嘉言善行。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崩于圆明园寝宫,按照世宗遗诏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帝位。成为清王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四代皇帝,更年号为乾隆元年。他即位时年二十有五,“春秋方富,年力正强,乃励精图治之始。”即位之初,汲取康、雍两帝为政经验,以“执两用中”为准,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十余年间经济发展,府库充实,成为史称的“康乾盛世”的顶峰。他特别强调“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务本足国,首重农桑”,特别关心农事,关心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为保农业丰收,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谆谆嘱咐地方官要多植树,以保持水土。在位60年中曾八次巡幸武清,察看河工。乾隆十五年(1750)巡视永定河王庆坨段南堤,十八年再巡此堤,作《重阅永定河》诗一首,刻石立碑于王庆坨堤南。三十二年(1767)二月巡视北运河堤淀河闸,书“导流还济运”诗,刻石立碑于筐儿港。三十六年(1771)二月东巡至宝稼营,登舟见水营外围苇墙罩以黄布,谕:“今日见所设水营外围苇情,概引罩以黄布,甚属非是。布匹为小民所需,岂宜妄为耗费,即如武清等县去夏曾被潦之用,资衣被者不知凡线,顾置有用为无用,司牧之谓何曾不知体下情承上德乎?前途似此者著即撤去。”时武清知县甄克允。一位封建皇帝能知爱民惜物,当记留于史。

乾隆皇帝说旱灾是逐渐形成的,可以防止在先,水灾则是骤然陡发,洪水猝至,田禾浸没,庐舍漂流,生命财产荡然而尽。令地方官员一旦洪涝成灾,必亲临踏勘,“视百姓之饥寒为己身之疾苦,多方计议,此则封疆大吏责无旁贷者”。他对武清遭受水旱雹虫灾害多次下谕“蠲免”、“赈恤”。虽不能说“皇恩浩荡”,但这种雪中送炭,使饥民得以糊口,实在有利于民。

乾隆在位六十年逊位。嘉庆四年(1779)正月初三日卒于养心殿,享年八十九岁,谥纯皇帝。九月葬于清东陵。

乾隆驻跸太平庄

乾隆爷第二次下江南,正赶上北方大旱。他带领一班文武大臣,自通州张家湾登上龙船,沿北运河南下。河窄水浅,龙船行得很慢。行到杨村附近的八里湾时几次搁浅。驻守沿河各段疏浚河道的纤夫,帮助拉纤,纤夫拉累了,又从沿河村庄借来牛驴,总算把龙船拉到了筐儿港分洪坝。傍晚,乾隆爷烦闷地问护驾的大学士刘墉:“刘爱卿,船到何处?”刘墉拉开窗帘儿一看,回身禀道:“启奏万岁,龙船已到沙古堆。”皇上一听“杀孤堆”,更是不悦。皇上自称“孤家寡人”,这里有人要“杀孤”,那还了得。刘墉见圣上脸色阴沉,赶忙解释:“这个村叫沙古堆,沙土的沙,古老的古,大堆的堆。”皇上还是不住地摇头,口中说不祥、不祥。刘墉背上的罗锅儿一晃动,来了主意,对乾隆高声说:“请万岁宽心,紧挨沙古堆的村庄是保驾营,再往前走不远就是太平庄,保圣上平安无事。”乾隆爷脸上这才有点笑容,下旨道:“今晚驻跸太平庄。”

刘墉传旨,太平庄地保(村长)带领百姓迎驾。不想此时,地保正带领太平庄百姓在龙凤寺做“求雨”准备。乾隆生性喜欢热闹,要看百姓如何准备求雨,便下了龙船,在众大臣簇拥下,信步来到龙凤寺的门口,果见院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人们用胶泥垛龙,龙的头部扣上鸡蛋皮当龙眼,嘴里塞上蒜瓣当龙牙,身上涂色像龙鳞。几个木匠做龙牌,龙牌上写着“当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笑了,知道百姓求雨不光要举着泥龙,还要举着龙牌,皇上是真龙天子呀。乾隆又看到有人垛关羽像有些不解,便向刘墉询问。刘墉说,传说关羽死后被玉皇大帝加封为“协天大帝”,並许他三场私雨,不受龙王管控,可以根据旱情和百姓渴求,决定播下私雨。乾隆笑道:“看来关羽会做好人呀!”

寺院之内还有穿着彩衣的一群孩童和十几个抱着笤帚的妇人。刘墉禀告皇上,这是十二童男、十二童女和十二个寡妇。求雨时,童男童女前面走,用手中的柳条蘸水四处抽打,象征下雨。妇人做扫地状,要去扫坑底。人说她们命硬,妨死了丈夫。让她们扫坑底,定能扫出水来。人们口中念念有词:

十二男,十二女,十二寡妇扫坑底。

龙王降雨救苍生,今天夜里就下雨。

大雨下到高粱地,小雨下在园子里。

乾隆爷听得兴致勃勃。刘墉小声说:“万岁爷明日可亲临现场,观看求雨的热闹场面。”乾隆点头。

天色将晚,需安排皇上食宿了。刘墉猛然想起本村有个王姓庄头,经常从江南贩运绸缎到皇宫去卖,人称“缎子王”。他与刘墉交情很深,曾跟刘墉提过,乾隆爷下江南,一定到他家赏光。乾隆听刘墉一说,立即召见缎子王。缎子王大喜过望,行跪拜大礼。此时地保带领百姓也围拢过来,跪倒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大悦。

“缎子王”高声说:“真龙天子到此,是本乡百姓造化,请圣上明日与百姓一同求雨,老天定会喜降甘霖。”刘墉高声:“皇恩浩荡,百倍灵验。”

次日凌晨, 乾隆对刘墉道:“朕去求雨,天若降下甘霖皆大欢喜;若不降雨,我这金口玉言不就不灵了吗?如何向百姓答对?”刘墉觉得在理,背上的罗锅儿一晃动,来了主意,在皇上耳边嘀咕几句,皇上面露喜色。

刘墉让“缎子王”找来黄表纸,请乾隆御笔题写“如朕亲临”四个大字,让地保贴于一块木板上,并说:“你们在百姓祈雨时,高举皇上御笔木牌,如同皇上在场,必然灵验。”

这时街上锣鼓已经敲响。缎子王、地保领命而去。刘墉恭请皇上出后门,直奔河岸边,龙船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太平庄百姓虔诚地抬着龙王、龙牌、协天大帝、皇上御笔“如朕亲临”木牌,求雨一天。是巧合还是灵验,夜里果然下了一场透雨。据传,在雷鸣电闪中,人们看到天空有火龙飞舞,在行云播雨。人们白天抢墒播种,夜晚祭祀龙王。“缎子王”特意做块双层龙牌,把书有“如朕亲临”的黄表纸夹在龙牌里面,与龙凤寺内的龙王一起供奉。只可惜,光绪二十六年闹洋毛子,龙凤寺被大火烧毁,龙牌丢失了。

乾隆义子扣皇船

北运河岸边的砖厂村,有个皇上的干儿子,这是当地百姓引为美谈的一件事。但是皇上怎样认的干儿子却其说不一,皇上干儿子扣皇船的事更是鲜为人知。

那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事,武清县遭受严重的旱灾。到五月,地里还没种上庄稼,人们逃荒、讨饭、吃草根、树皮,可苦了,有的人饿死在路旁,都没有人认领。运河里的船少了,一是河水少船难行驶,二是过往的船商常被强人抢劫。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