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国以后「征服王朝」对汉文化的态度

()撤销东厂与锦衣卫并推广番薯、玉米的种植 【臺中女中】

(
)14. 西夏赵元昊曾说出这样的豪语:「毛皮裹身、放牧牛羊,是我们党项的本色,中国的绫罗绸缎要它何用?英雄应操霸王之业,不为绢衣而屈。」请问: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段话?

()他是说真的,希望回到纯游牧的生活

()他说的不是真的,游牧民族仍需要与农耕民族贸易

()他说的是真的,不拿中国的东西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

()他说的不是真的,实际目的是为了称霸中原 【建国中学】

(
)15. 一个名叫何宋英的文臣,给宋高宗的上书这样写着:「自旷古以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到底宋高宗经历了什么遭遇,让这位大臣这么激动呢

()把岳飞杀了,江山落入金人手里  ()联金灭辽,致大宋于险境

()对金称臣,不惜一切展开和议   ()受金威胁,逃难至海上 【建国中学】

(
)16. 王安石〈河北民〉一诗针对时事发表想法。他说:「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二边」是指北宋的哪二个外患

()契丹、西夏  ()契丹、女真  ()蒙古、西夏  ()女真、蒙古 【高雄中学】

(
)17. 郑思肖《铁函心史》曰:「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亦有谓八娼)、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请问:他所描述的是哪一朝代

()东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清水高中】

(

)
18. 下表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进士出身统计,根据数据,元代的科举是一种公平的制度吗?理由何在?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仕 宦

14

58.33

17

68.00

18

72.00

14

58.33

非仕宦

10

41.67

8

32.00

7

28.00

10

41.67

()是的,不管何种族群,录取人数皆相当

()不是,因汉人高于蒙古、色目人

()不是,仕宦出身者多,显见科举对世家大族有利

()是,各种族群录取非仕宦出身者,显然完全没有阶级之分 【新竹女中】

二、多选题

( ABD )
1. 源自欧洲文艺復兴时代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运动,是以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为其理想,然而当今世上大多数的国家都包含了一个以上的民族(ethnos),或是一个民族之内可以再细分为若干亚族(sub-ethnos)。孙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中主张中国是由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下列关于「中华民族」的叙述,哪些是适当的? 【85.学测】
()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以同化为主,而不主张以武力征服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由于文化的包容性,而非血统的排他性
()中华民族的形成要透过强迫式的同化,以汉文化取代各族的文化
()汉民族的大同意识就是多元并存,在求同存异的情形下形成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复合民族的概念,汉人约占93%,不可以比拟作单一民族的类型

( BCE )
2. 下列各代王朝中,哪些属于征服王朝?
()北魏  ()辽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简答题

1. 哪位宋朝使臣在进行宋、辽交涉时,以增加岁币的条件,成功的换取辽朝放弃割地的要求?
富弼。

2. 哪一朝代的官制,是分为北面官与南面官?
辽朝。

3.北宋名臣范仲淹曾说:「今天下休兵二十余载,昔之战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未知战事,人不知战,国不虑危,岂圣人之意哉。」请问:范仲淹所说天下休兵二十余年的情况,应是哪一件史事的影响? 【板桥高中】

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1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2
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农业经营的改良

三、货币与商品的流通

四、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

五、人口成长与人口流动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4
1. 南方的经济优势:隋唐时代,由于 运河 的开凿,江南得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开发。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5

1.
新耕地的开发:宋元时期,耕地面积扩大。南宋「苏常熟,天下足」,说明东南地区的富庶。明末清初「 湖广 熟,天下足」,显示两湖地区农业产量的重要性。

2.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以稻、麦、棉、茶最为重要。

3. 新作物的引进: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薯与菸草等。

(二)农业经营的改良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6

 

1. 纸币的使用:唐中叶的「飞钱」(如今日的汇票)、北宋四川商人的「 交子 」、元代发行纸钞。

2.
商品化生产:丝织以江、浙为中心,棉织则以闽、粤较发达。元代以后,政府大力推展棉花种植。瓷器业在北宋时期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南宋后,江西 景德 镇为主要产地之一。

3.
商业经营专业化:丝织业如江苏吴县盛泽镇、徽商以贩盐与茶起家、晋商经营金融业。另有仲介机构,称之为「牙行」,仲介商称为「牙人」或「牙侩」。

(三)货币与商品的流通

2. 经济地位的南升北降

(1)宋代以后,经济地位南升北降的情形更为明显。

(2)南宋社会上有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7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8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29
1. 市舶司与海外贸易:唐代开始,于广州设置市舶司。元代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 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明太祖实施海禁。 郑和 七下西洋,但对经贸发展成效有限。

3. 外商东来与海禁解除:明末朝廷无力禁绝海上走私贸易,乃开放海禁。清初,再度实施海禁,打击郑成功。康熙攻占臺湾后,解除海禁。

4. 白银资本的形成:明代中期后, 西班牙 人自中、南美洲运来白银,换取中国物品。

(四)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代的朝贡贸易区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30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31

1.
人口成长与户口调查:北宋末叶总人口已多达一亿人。明太祖编纂黄册与
 鱼鳞 图册。明末,人口成长至一亿五千万人。清后期,更高达四亿三千万人。

2. 都市化与人口流动:最明显的表现是都市化。唐末五代以来,中国人口大量由北向南移动。

3. 边区移民与海外移民:移民前往的地区,主要有广西、云南、贵州、臺湾、四川、东北等。福建、广东部分居民向南洋移民。

4.
明清人口问题的影响:每个人能分配到的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土地兼併、贫富悬殊的现象持续恶化。人口向边区或海外流动,可纾解人口过剩地区的压力。

(五)人口成长与人口流动

  第2章  清代的长期统治_32

湖广填西川

江西填湖广

湖广入西南

闽粤移入臺湾

陕甘进西北

陕晋入内蒙

直隶、山西(陆路)入东北(陆路)

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由天津、山东入东北(海路)

福建、广东移民南洋

山东移民朝鲜

移民美国

 

 

契丹建国以后「征服王朝」对汉文化的态度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