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关中书院的历史沿革

陕西关中地区自北宋张载以来,形成一个理学派别,史称“关学”。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冯从吾最早与好友萧辉之、周淑远等在南门内宝庆寺讲学。他们继承关学优良传统,又吸收其他学派一些理论成分,强调儒家学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由于他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又曾居高位,一时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不乏一些地方官吏。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天启元年,冯从吾应召任左都御史,面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政,他挺身而出行使御史职权,弹劾阉党,却受到魏党分子的迫害,冯从吾气愤之极继续回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后,魏忠贤权势日盛,全国均为他建立生祠,唯独陕西没有,这正是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设教的结果。天启六年,魏忠贤在陕党羽为迎合魏禁灭东林书院的旨意,派人捣毁关中书院,并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掷之城隅”。冯从吾见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第二年便去世了,终年72岁。

冯从吾第十二代嫡孙冯致远先生,这样叙说祖先讲学的目的:“他就是要教育大家做好事、存好心、行好事,他有一副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做斗争,关中书院的讲堂就是他与阉党斗争的阵地。”

崇祯元年,关中书院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继续推行“德教为先”、“务戒空谈”的教学思想。康熙五年(1666年),西安知府叶承桃扩建关中书院,并礼聘学者李顒主持讲席,为李拒绝。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再次邀请李顒主持书院,李顒再三推辞后才就聘。李顒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

同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在为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西安关中书院的历史沿革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