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

唐朝在今北疆、东疆的屯田点主要是庭州(今吉木萨尔)、西州(今吐鲁番)、轮台(今乌鲁木齐)、伊吾(今哈密);在今南疆的屯田点主要是安西(今库车)、焉耆、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屯田点主要是在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640年,唐朝平定高昌,并于其地置西州,遣军千人屯田驻守。两年后,又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进一步扩大了西州屯田的规模。至唐玄宗(712–756)时,有天山军驻西州,除担负军事任务以外,同时进行屯田,称天山屯,计屯田5
000
余亩。

658年。唐朝在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以后,向庭州派遣驻军。

为了解决军政官兵的后勤供应问题,庭州的驻军也进行屯田,并接受内地的罪犯,使其很快成为屯田重地之一。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以后,向该地增派大量驻军,使庭州的屯田获得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驻守庭州的军队称翰海军,有12
000
人,共编为20屯,垦田数量应在10万亩以上。

伊吾是唐朝在西域开展屯田最早的地方。630年,唐朝统一东突厥各部。受此影响,伊吾城主举其所属七城归降,唐于其地设伊州,并派军队在伊吾甘露川(在今巴里坤县)开始屯田和放牧。至唐玄宗时,驻守伊吾的军队自成一屯,屯田在万亩以上。

唐朝在轮台的驻军称静塞军。人数、屯田规模、效益与伊吾的驻军差不多,故史籍云: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一派丰收景象。

为了保护从庭州、轮台到弓月(在今伊宁市境内)、碎叶的交通安全,供应往来官兵和商旅的食宿,唐朝在庭州以西350公里的清海镇(在今沙湾县安集海)驻有清海军。清海军仅有千余人,可是按唐朝规定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计算,他们的屯田面积也应在万亩以上。

在建立北庭大都护府以后,上述地方的屯田,均受北庭大都护府统辖。而南疆各地及碎叶的屯田,仍由安西大都护府管理。

南疆最大的屯田中心是龟兹。648年,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该地,统辖龟兹镇、焉耆镇、疏勒镇、于阗镇,号称安西四镇。为了防止吐蕃的进攻,至武则天长寿年间(692–694),仅龟兹驻军就有3万人。如此众多的军队戍守,自然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各种军需物资,而屯田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最好办法。为此,唐朝廷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①。当时,龟兹驻军共置20屯,有耕地10万余亩。由于广开屯田,安西府库,遂为充实②,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供应之患。

焉耆的屯田也是从648年开始的。到唐玄宗时,焉耆的屯田也有较大的发展,屯戍的士卒增加到了4
000
人,编为7屯,耕

35万亩土地。这里的屯田士卒不但开荒种地,兴修水利,还发展渔业和盐业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

疏勒地处交通要道,经常受到西突厥和吐蕃的袭扰,因而也就成为了唐朝军队屯戍的重点。708年,突骑施首领娑葛叛乱时,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就亲自率军屯疏勒水上。到唐玄宗时,唐朝在疏勒的驻军仍有4
000
人,屯田35万亩。

于阗地近吐蕃,所以唐朝统一西域后便在此派军戍守,并把它列为安西四镇,,之一。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在唐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于阗既属重要军镇,又较为偏远,自然只能靠屯田来解决粮食问题。但于阗有多少驻军,到底开垦了多少荒地,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说,在于阗东南百余里,有大河北流,唐人利之,用以溉田①。证明唐朝军队在戍守于阗的同时,的确进行过屯田。

唐朝最西面的屯田点是碎叶。它位于碎叶川南岸,是古代中亚北部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679年,裴行俭率军平定阿史那都支叛乱以后,唐朝就派有保大军,屯碎叶城。碎叶代替焉耆成为安西四镇之一以后,唐朝又把在碎叶的屯田扩大到塔拉斯河流域。1219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还曾经看到当年唐朝军队在塔拉斯屯田的遗址,并载入他的著名著作《西游录》中。

为了有效地管理屯田,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各设营田使。营田使一般由副都护级的高级将领出任。又有仓曹,也兼管屯田事务。以为基本屯田单位,每屯耕田至少50顷。每屯设屯官、屯副各一人,专主屯田事务。

唐代在西域的屯田,不论是从地区分布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它有着规模大、分布广的特点。

(3)元朝在西域的屯田

元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在忽必烈时期。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为平定西北宗王之乱,解决后勤供给,曾先后调配征发大批内地的汉军、新附军以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推动了西域各地

关于新疆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