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文化的发展浅述

四、中世纪

笈多王朝灭亡后,统一的印度再度陷入长期分裂局面,各地纷纷割据建称王,而进入漫长的中世纪时期(A.D.600-1200),堪称政治上的黑暗时期。在北印度诸国中以戒日王朝为强盛,以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606-647年)最为着名,由旁遮普扩展而统一北印度,自称为「北方之王」,他即是中国唐书中所称的戒日王,同时信奉印度教与佛教。玄奘于此时至印度那烂陀寺求法(629-645年),在思想论辩大会中,击败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而声名显赫,并将唯识派思想传入中国而成立法相宗。戒日王因玄奘而得知唐朝并遣使朝觐,王玄策在太宗贞观及高宗开元年间曾奉旨三次出使印度,两国关系友好。王玄策曾于戒日王死后,由吐蕃借兵代为平乱,此外,又曾于佛陀成道地迦耶(Gaya)立碑刻铭。义净也继玄奘之后至印度取经(671-695年)。由唐朝至宋朝之间,中国佛教僧侣不断至印度取经求法,约至十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以前为止。

婆罗门思潮吠檀多派伟大哲学家商羯罗(Sankara,
700-750年)、罗摩努迦(Ramanuja,
1027-1137年)出现于此时,因而确立吠檀多哲学以及印度教神学的正统地位至今。印度教由于受到圣典《博伽梵歌》的虔爱(bhakti)思想的影响,使得虔爱运动特别盛行于南印度(578年),进而发展至全印度,深远影响印度心灵至今。此外,融合民俗信仰所形成的讲求神秘力量及仪式的密教(Tantrism)也盛行于此时期,特别是东印度孟加拉地区的帕拉与先那王朝(Pala
and Sena,
750-1200年),普遍见于各印度宗教,尤其印度教与佛教。佛教密教于700年时已成立。佛教密教化一方面虽使大乘佛教更接近民众信仰,但另一方面也因而模煳佛教根本思想及作风,使印度教与佛教趋于一致,终于促使佛教为印度教所吸收及同化。加上佛教最后根据地超戒寺被伊斯兰教摧毁(1203年),佛教因而消失(少许残存于孟加拉),但印度佛教早已于800年传至并发扬于西藏。

相对于「北方之王」的戒日王的霸主地位,西南印度德干地区的首次遮罗其(Calukya,550-757年)王朝国王自称为「南方之君」,双方彼此抗衡,虽曾衰亡但又于973-1189年建立第二次遮罗其王朝,而罗须特罗乌他(Rastraruta,
757-793年)
王朝也是德干地区的强权。至于南印度方面,兴起于300年的帕拉婆(Pallava)王朝一直延续到888年才衰亡,之后,朱拉(Chola,
850-1267年)、霍沙拉与耶陀婆(Hoyasala
and Yadava,
1111-1318年)王朝陆续取而代之。因这些王朝的兴盛而使得南印度荼罗维第文化在宗教、哲学、文学与艺术获得很大成就,以别于北印度雅利安文化。此外,由于匈奴入侵印度,并与印度人种混血而产生拉迦普特族(Rajputs),继戒日王之后,于1050年在西印度建立强大的拉迦普特王朝。阿拉伯人也于712年抵达印度信德(Sind)一带,因而使得苏菲主义(Sufism)
在1050年传入印度,因它的神秘主义特性与作风类似于印度教虔爱运动,而造成彼此某种程度上的合流,导致至今印度村民不能区分彼此而同样敬拜这些圣者。

伊斯兰教约于十世纪时入侵印度,以阿富汗的迦兹尼
(Ghazni)
王朝的摩牟特(Mahmud)为代表,他本是唐朝时被击退的突厥人后裔,不断侵扰西北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及北印度,劫掠财宝并破坏寺庙,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但并无政治野心。廓尔族(Ghur)牟兹乌定莫罕穆德(Muizudin
Muhammad)于1170年灭了迦兹尼王朝,不仅劫掠且佔领北印度,他的大将古德伯乌定阿巴克(Qutbuddin
Aibek)
是突厥奴隶,战绩彪炳,北印度寺庙因他而遭到大肆破坏。古德伯乌定统一北印度之后在德里建立苏丹王朝,称为奴隶王朝(1206-1290),之后数个王朝更替,这段时期史称德里苏丹时期(Delhi
Sultant period, 1200-1500年),伊斯兰教徒由此开始在政治上统治印度。现今德里的古德伯高塔(Qutb
Minar)即是他所竖立。

1221年,蒙古的成吉思汗曾入侵印度,但未造成政治影响,而他的远亲帖木儿是中亚突厥酋长,也于1398年入侵印度,并摧毁德里苏丹时期且取而代之,但他的部将在他死后,在德里独立另建塞伊特
(Sayyed,
1405-1450年)
王朝,仍称德里苏丹。之后,部将篡位而建立洛蒂
(Lodhi,
1450-1526年)
王朝,该王朝被阿富汗的突厥王巴布尔(Babur)所灭,德里苏丹时期正式告终。

此时期在南印度方面主要有潘提耶
(Pandya,
1251-1310年)
王朝、维迦耶那迦罗
(Vijayanagara,
1336-1565年)
王朝。后者国势强盛,盛产黄金,经济富庶,与罗马及东南亚海上贸易频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葡萄牙人迦玛(Vasco
da Gama)绕过非洲好望角于1498年航行至印度。

由于德里苏丹时期的伊斯兰文化不同于传统印度文化,而造成文化的冲击与改变。例如因波斯文与阿拉伯文与印度语系的兴地文(Hindi)混合而产生乌都文(Urdu),终于成为至今印度次大陆的伊斯兰教徒的主要语言。伊斯兰建筑艺术如高塔、清真寺、陵墓也开始出现于印度,并多少混合一些印度教建筑特性。一方面由于受到伊兰教宏伟的建筑所刺激,一方面由于军事及政治与伊斯兰教对立而祈求于宗教力量,印度教诸王朝也在九到十三世纪之间建立许多宏伟的印度教寺庙,如旃得罗
(Chandella)
王朝所建立的着名的卡朱拉霍(Khajuraho)四大印度教庙群。印度教仍持续发展虔爱运动,罗摩难陀(Ramananda,
1400-1470年)确立罗摩(Rama)即是至上神的信仰,以俗语唱诵及撰写宗教诗偈。迦比尔(Kabir,
1440-1518年)首先调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信仰,废弃偶像崇拜及种姓制度,他所作的虔爱诗偈平易、优美而动人。难那克(Nanak,
1469-1539年)也调和印回宗教思想,并主张上帝是唯一而创立锡克教(Sikhism)。

印度历史文化的发展浅述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