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臺湾传统建筑,渊源于大陆地区闽南、粤东一带,虽可依文化迁徙脉络概分为漳州、泉州、潮州等三大建筑支系;然而由建筑史、移民开发史等文献及相关史料研究发现,此种概略区分建筑衍化背景与类型的观点,仍有诸多细部亟待进一步研究与验证。近代日本地理学者富田芳郎《臺湾地形发达史研究》及《臺湾乡镇地理学的研究,1955》中,所论述台湾的村落居住形态,以浊水溪流域为界,南部为集居型,北部为散居型,中部为迁移型。形成此两种村落居住形态的原因为主要受地形、气候、原始景观、移民开垦的组织关系、经营型态、自卫性措施等。因此,自南北村落集居形式所发展的聚落文化中,将可推论归纳出早期自中国原乡迁徙来台湾路线与集居位置,由血缘关系、信仰及住居形式的地域性文化演译,确立臺湾传统建筑在早期臺湾聚落空间文化中的构筑意涵,及其对文化谱系脉络之体现。这样的观点可自陈正祥《臺湾地志,1959》,及西元1970-1988年间,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臺湾民间信仰的社会面〉(1987)、〈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1975)及国立臺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施添福《清代在台汉人的祖籍分布和原乡生活方式》(1987)等,对台湾地域内社会组织及民间生活信仰中,祭祀圈与信仰圈的论述;及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臺湾宗教》以专章讨论土地公庙存在与信仰的诸相得到旁证。另于2005年,臺湾国科会八卦山系传统建筑大木作形式与源流之研究NSC-94-2415-H-163-003),亦发现大陆漳南系统,在臺湾彰化地区八卦山系衍化的地域性特质。

综上,不同领域研究的论述,及近年相关文献,可以瞭解臺湾地区由地理历史、文化、人类、

社会等跨学门领域,所建构臺湾传统建筑的空间地理,俨然构成臺湾地区传统建筑形成地域性特质

的文脉;亦体现臺湾传统建筑为中国南方地区原乡传统建筑构筑系谱下之一支。因此,关于臺湾传

统建筑地域性特质内涵之论述,与臺湾民间社会地域构成中的地域聚落空间(移民聚落、聚落文化、

聚落纹理)、地域文化纹理(生活圈、祭祀圈、信仰圈)、地域文化谱系(大木作匠派、匠师、空间

符号及语意类型系统)等三大体系与旁支所形成的地域性纹脉的涵构阶层论述关系甚为密切。这样

的论述,亦可反映在臺湾过去百年宗教活动(神祇、遶境、定点定时的地方庙会及节庆),所形成

以各移民系聚落为中心,所产生的大小不同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现象,如照片1所示。



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