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绘画的杰出代表――元四家

《松泉图轴》画中一高坡上孤松斜长,呈盘曲抓章之势。飞泉出于松下,上有丛莽荆棘,水口为杂木所掩,构图奇险,笔法圆熟。画面上都有狂草题诗一首,与奇险的构图相呼应。
《秋江渔隐图轴》,绢本,水墨。构图上融北宋全景式与南宋马、夏边角式于一体。近处画平坡、劲松及楼阁,取平稳之势;左右为高岭飞瀑,使画面生出奇险。远景配以矮山丛树、平湖小舟,使意境复归平静。形象刻画精细,皴染分明,属于吴镇细密一类的作品。

吴镇《秋江渔隐图轴》

  《渔父图轴》,在构图上一反常例,舍奇险而求平稳。构图与倪瓒的“三段式”取景法相近,但意境较倪画湿润、饱满。

吴镇《渔父图轴》

  吴镇除善长山水,墨竹亦颇有名,现有吴镇教子习画的墨竹谱传世。
吴镇的绘画对后世画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明代画家中最能得吴镇笔墨真谛的是沈周。沈周诗曰:“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未用真”。董其昌虽然批评吴镇的画有纵横习气,但他仍从吴镇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的用墨法。清四王、吴、恽对吴镇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各有所得。

三、倪瓒

  倪瓒(1301-1374或1306-1374),字云林,别号很多。
倪瓒的画,在元代并不十分出名,未得到画界普遍赏识。明中叶以后,倪瓒被列入元四家,他的艺术声望才逐渐高涨起来。倪瓒的作品个人风格十分突出,面貌单纯,构图简洁,笔墨凝炼,画面气氛冷寂,有很强的感染力。
倪瓒出生在无锡一个富豪之家。父亲早丧。弟兄三人,他最小。同父异母长兄倪昭逵(1279-1328年)是元代道教上层人物。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倪瓒28岁时大哥突然病故,继之嫡母邵氏、老师王仁辅谢世,掌管家业的担子便落在他的肩上。倪瓒从小过惯了优悠自在的生活,从来不善理财,加以大哥死后家庭原来享受的特权也随之被取消了,官府又借机敲诈勒索,使家境很快败落下来。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乱不安,1348年倪瓒不得不携家小逃到太湖一带,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他的情绪也变得十分悲观。这种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给他造成的心灵创伤是不难想象的。
倪瓒的遭遇,是元代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处境的一个缩影。“九儒十丐”真实地表明了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元四家尽管遭遇不完全相同,但都有被社会遗弃的失落感。基于严酷的社会现实及倪瓒本人的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形成了他的特殊的艺术风格。在艺术观念上,他淡化了绘画的教化功能,而强调了创作的“自娱性”。
与其艺术主张相适应,艺术语言高度简练,艺术形式平易简约,构图概括近于程式化:多取三段式,即近景平坡上三五株枝叶疏落的林木,一座空荡的茅亭;中景留出大片空白,以示寥廓平静的水面;远景用几座平缓的山峦与之相呼应。不见帆影,不见人迹,有如与世隔绝的孤岛,空旷、寂静、冷清。
倪瓒的画描写的是江南太湖一带的景色,但在吸收前人技法方面并不限于董源、巨然所代表的南画传统,而是更多吸收荆浩、关仝等北派山水大师的技巧。倪瓒的作品情调,一般是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传世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是《水竹居图》,纸本,设色,作于1343年。倪瓒时年34岁,尚未隐居,当时的心情较平和,因此,画得比较丰润,设青绿色,与后期作品格调明显不同。
倪瓒的着色山水,世所罕见。《水居竹图》的创作过程及画上题诗,见于《清閟阁集》,因此是可信的。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雨后空林图》作于1368年,纸本,相传是倪晚年的得意之作。此外,还有几件见于著录而不知下落的着色山水,如《浦城春色》,大青绿设色,舟车人物并似北宋人。《秋林山色图》,描写远山夕阳。
上述材料说明,倪瓒生前是画着色山水的,但多集中于创作的早期和晚期,即生活相对安定的时期。创作中期(隐居时期)皆画水墨山水,此间生活漂泊不定,创作却走向旺盛,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期间创作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渔庄秋霁》、《江峰望山图》、《安处斋图》、《五株烟树图》、《树石幽篁图》、《容膝斋图》、《紫芝山房图》等。《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构图系典型的“三段式”:近景坡陀上生出六株杂树,身姿挺拔舒展,叶已脱尽;中景空白以示水面;近景矮山暎带。全画多用侧锋折带皴。《江岸望山图》构图手法相似。

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七十二岁时所作的《春山图》比较特殊。山体及树用尖细的干笔勾描,线条交错,山涧云烟亦用淡墨线勾,全不用皴擦晕染。
倪瓒除善山水外,又能画竹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梧竹乔石图》,纸本,水墨,此件作品一反干、淡、渴的传统手法,均以湿笔画出。整个画面显得秀润淡雅。

倪瓒《梧竹乔石图》

  倪瓒的山水画,给明清画坛以巨大的影响。其平实简约的构图,干淡笔皴擦的技巧,幽淡天真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很多画家追随的楷模。

四、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人,赵孟頫的外孙。元末,他曾作过理问、长史。辞官后北上大都,结交过一些上层人士,游览了大都附近的名胜,不久南返,后隐居在黄鹤山中。明初他不顾朋友劝阻,出仕为官,官至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受累,冤死狱中。
王蒙的山水画,早年师赵孟頫,后取法董、巨,继而又广泛吸收唐宋名家之长,融汇贯通自成一家。王蒙的山水画风与另外三家相比,明显的区别是:三家贵简,王画贵繁。董其昌说元画以刻画取胜者当首推王蒙。所谓刻画就是对物象描写深入细致。王蒙的刻画,其精细程度超过宋画,所不同的是较宋画含蓄。王蒙除擅长水墨山水,亦长于用色,为另外三家所不及。
《太白山图》,纸本,设色。作品以尖细的笔锋、旋转颤动的笔触画茂林远山,苔点用笔极细密。山中古刹重檐叠脊,瑰丽堂皇;僧人们内外忙碌,朝圣者络绎不绝,一派香火旺盛的景象。

王蒙《太白山图》

  《丹山瀛海图卷》,纸本设色。画高山环海,山中屋舍沿坡而置,林木茂密,烟霭飘渺山间,山泉倒挂,山脚下跨长桥。中景山势陡直。海面一望无际,水平似镜,一派宁静的气氛。
流传的着色山水还有《葛稚川移居图》,纸本设色,描绘西晋炼丹大师葛洪偕家移居罗浮山的情景。构图极为饱满,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人目不暇接。最远处的山峰只以花青画出,天空以淡墨晕染,这种手法比较少见。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王蒙的作品流传最多的是水墨山水。著名的如:《青卞隐居图》,纸本,水墨。此画取全景式构图,山石以淡墨披麻皴间鱼鳞皴,浓墨渴笔点苔。作于1366年,是王氏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董其昌赞誉为“天下第一。”

王蒙《青卞隐居图》

《谷口春耕图》,纸本,水墨。取汉成帝时郑子贞拒绝成帝礼聘,隐居谷口自耕自食的故事。手法学巨然披麻皴,构图只取山峰之一部,无远景。林泉清集图》,纸本,水墨。松下茅屋前数人坐涧边坡岸上饮酒,其上高岭飞泉气势苍郁,山石用牛毛皴。《夏日山居图》,构图与此相近,惟皴法用披麻带解索,系晚年所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王蒙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在构图上层峰叠岫,千岩万壑,使整个画面充塞添满,然后于山坳泉曲中透露一线曙光。全画意境集中于画幅屋宇人物的适性怡情间,人物屋宇虽不占大面积,然因被摆在显著位置,故格外醒目。设色丰富,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皆用之,但因调配和谐,不显得火爆。用笔喜用细碎之笔,皴染由淡墨积起,逐渐加浓,层次丰富。皴法用解索间牛毛、卷云以及小斧劈,不死守一种格式。在虚实处理上,以实为主,很少借助云气虚掩。峦顶边沿浓点苔或密布林木,以推拉空间。元代绘画的总体面貌是简率,力去宋人刻露和繁密。王蒙似乎不同,其作品又出现了由疏变密,由轻变重,由简变繁,由薄变厚的面貌。其实这绝非复宋,而是宋画的升华、元画的反拔,把元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元代绘画的杰出代表――元四家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