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胡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概述

其起源有源自三国屯田制、西晋占田制之说,但游牧民族「分享战果」之习俗亦不能忽视。而且根据最近考古之发现,匈奴当时也有农业聚落的出现,其耕作的人有可能为汉人,可能是从汉朝投降之匈奴的人民。西周之封建也有游牧民族的影子,有人认为周人就是较为文明化的羌人,像是征服土地就与族人分享,所以如果从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这不就是分享战果的思维。张庆捷编着的《四至六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一书也看得出来中国大陆近年来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发展。外国方面也有,如注意中国与中亚民族的交流以及唐使及遣唐使的问题都有论述。另外游牧君长之亲征—掠夺—分配(班赐)模式。这也是我们观察胡文化的重点

第六节
汉化政策及其衰亡

胡化或汉化?

现今的学术界对于胡化、汉化的问题有很多的讨论。像是崔浩的国史事件就

是其中一个事件,可以从胡化、汉化的角度看出很多问题。近年来韩国的朴汉济有提出「胡汉体制」论,大家可能较少听到,因为我们对于韩文的熟悉较少,所以对于韩国的中国史研究了解就为稀少,所以藉此提出来让大家做为参考。朴汉济认为胡汉体制+旧侨体制→侨民体制→隋唐世界帝国;强调Synthesis之概念,即是胡、汉文化双方「融合」(Amalgamation)成一新的体制,而非「同化」(Assimilation)或「涵化」(Acculturation)。之前魏晋南北朝对于此一问题的讨论不是用同化就是用涵化,不过朴汉济则提出这样一个新的看法,日本的川本芳昭也大致同意此一说法。这可以参考川本芳昭,〈民族问题を中心としてみ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研究の动向〉,《中国史学》第11卷。不过朴汉济的相关书籍似乎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出版。而对于赐胡姓的看法,朴汉济强调胡人并不会强调所出,不像中国人的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观念。

所以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统,有四分之三为胡人,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唐朝是不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征服王朝。因为对于李渊的世系分析,很多学者都认为他是胡人,不过对于汉唐帝国的情节而不愿接受。另外很多学者认为唐太宗为什么能当上天可汗,就是因为他们就认为唐太宗就是胡人所以接受。

另外可以看到武则天的例子。就汉人的眼光来看,唐太宗的妾由唐高宗从感业寺接出,最后更立为皇后,做了皇帝,这就是乱伦。但是由游牧民族的背景来看,这是很正常的。

与清代汉化问题的比较

参考何炳棣着、张勉励译,〈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之“再观清代”(上)〉,《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之“再观清代”(下)〉,《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如果大家对这一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出原文精读,对本身将会有很大助益。何炳棣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其深厚的功力,虽然他是以研究西洋史起家,之后才转而研究西洋史,所以学问上是非常通博的。那这个问题回到刚刚胡化与汉化的问题,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看,欧立德认为从族群性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汉人被满化。而八旗制度也相当程度的隔离满汉人民,像是满城便是一例,满城便是满州人居住的地方。到了辛亥革命时,便有对满城的迫害,这是大家比较不知道的。所以虽然是喊出满汉一家、满汉平等的口号,但是还是有很清楚的满汉区隔。

而另一位柯娇燕认为八旗制度是一个被塑造出来的想像的共同体,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传统。所以她认为满州人到了十八世纪才完成了认同的过程,就是从文化性的认同转变成种族性的认同。这也可以看出族群的认同不只是你认为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另外像是近年兴起的文化研究领域,如: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如去了解的话,可能对于本科的研究有所助益,宽阔本身的视野。像是王明珂老师便是其中一个将文化研究带入历史思考的学者。

北方胡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概述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