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群雄,兴唐路上的垫脚石

大业十三年,刘武周在马邑杀了王仁恭,自称太守,然后投靠了突厥,封为定杨可汗–想来幸亏刘武周没有建立什么朝代,不然他比后晋的石敬塘唯一好的地方就是,他还没有自称”儿皇帝”。不过投靠突厥在当时好像是比较流行的,即使是李唐此时也是有求于突厥,但,说几句臣服的话对李渊来讲也不过是发个牙疼咒(至此已经是三个牙疼咒了),但他并未接受突厥的封号,这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了。

主张入侵太原的,是宋金刚。宋金刚可谓大将,善用兵,他被窦建德打败后投奔刘武周,刘武周很高兴,封他为宋王,委以军事重任,并且家产也分了他一半,还把妹妹嫁给了他。这种信任程度可以说相当深了,仅次于翟让的让位。

武德二年四月,刘武周进军黄蛇岭,唐齐王李元吉派张达率军驱逐,结果全军覆没。于是刘武周攻占石州、平遥、介州之后,可以说已经包围了太原。于是李渊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迎战,又是大败。然后,李渊任命亲信裴寂为主帅,不想被宋金刚切断了水源,导致再一次的大败。眼看太原就要守不住了,李元吉非常有英雄气概的对司马刘德威说:”你用弱兵守城,我带着强兵出战。”然后连夜带着家人逃到了长安,把李渊气的直想杀人。这种情况下,李唐的王牌军终于登场了。

在十一月的寒风中,李世民率部踏着冰渡过了黄河,屯兵柏壁。然后又是相持。百姓听说是秦王李世民到了,于是莫不归附–这个,嘿嘿,说实在的,当时李世民除了很能打以外并没有什么政绩,百姓为什么要归附呢?不管是真的归附也好,是四处抓人也好,反正来的人越来越多了,然后便”渐收其粮食”。有点”抢”的意思,但却是非常客气的抢,因此史家此处用了一个很能体现这种客气的动词”收”。不管怎样,反正唐这边的粮食问题是解决了,李世民又用对峙后发制人的方法,开始消耗刘武周的粮食。粮食总有耗尽的一天,没吃的了就只好逃,敌人逃了就只有追。于是,宋金刚一路逃了下去,而李世民则是追了一路。双方都是强行军的速度,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不光如此,双方还要交战数十合。这样一来吃饭的时间是没有了,即使想吃,粮草也追不上来,所以谁都没法吃,即使是李世民,也是两天没吃饭,三日没解甲。在雀鼠谷唐军抓到了一只堪称世界上最悲惨的羊,把它分吃了–其实也就是喝羊汤,从后来大家在介休城里一起狼吞虎咽的情况来看,好像不存在谁独吞了羊肉的情况。宋金刚那边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惨,他们在士气上又输了一筹,不过这也许有助于逃跑速度的加快……最后果然刘武周和宋金刚逃跑的更快些,没有让李世民抓到,都逃到了突厥,可是最后又都为突厥所杀,客死他乡。

刘武周一灭,唐的王业之基也夺了回来,然而李唐王朝并不甘心就此作罢。他们想当的,不是偏安一隅的唐王,而是真正一统天下的大唐皇帝。

宇文化及

关于此人,本来没什么好说的,新旧《唐书》上反王的那部分当中甚至都没把他列进去,找了良久,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把他归在哪一类中……想尽方法,居然在《唐书》中没有找到他的列传,甚是诧异了半天,忽然间恍然大悟,赶紧查找《隋书》,果然在叛臣传中,排第一位的便是他。念在他是杀掉隋炀帝的人,这里还是记他一笔。

演义中,宇文化及奸诈无比,而且又有个非常骁勇的儿子宇文成都。但事实上那个宇文成都是不存在的,至少正史上没写他。宇文化及的帮凶,其实是他的弟弟宇文智及。隋书不曾提到宇文士及有没有跟着做恶,但推测起来,他也不能太脱离群众,但由于他比较灵通,投降了唐朝,因此记载要好了很多。但若说他完全没有帮着他大哥干坏事,怕也未必,只是可能情况稍好……唉,反正人家也没写,一切都只能是推测。

宇文化及本来只是个奸佞小人,和演义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形象相去甚远,而且胆子也小,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那种人,甚至还不如宇文智及来的果断。

隋炀帝杨广不知是怎么回事,竟然置天下于不顾,却在江都长驻,和刘禅的”乐不思蜀”差不多。但他的”乐”实在是一个虚像。当时天下大乱,杨广却半点也不知道,甚至有使者来求救,他还认为是谎报军情,于是把使者杀掉了。但是他的长驻江都却引起了手下将士的不满,因为他们都是关中人,都惦记着家人,很想回去,奈何皇帝却死也不走。怎么办呢?很多士兵商量着逃回去。将军们可犯难了,如果报告给皇上,肯定要死;可是不报告,被皇上知道了,还是要死。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呢?只好造反了,可是需要一个首领。他们想到了宇文化及,但是这种事岂是随便说说就成的?所以先得找一个熟人通一通风,此人便是宇文智及(当时宇文士及不在)。宇文智及听了倒是十分高兴,于是几人又一起找到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听完之后,吓的要命,良久才镇定下来。

乱世群雄,兴唐路上的垫脚石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