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代亚洲主要国家

17世纪中期以后,奥斯曼帝国也衰落了,成为一个没落的大国。

第四节
中古时期的印度

一、印度封建社会的形成

贵霜帝国瓦解后,印度北部小国林立。这之后在南亚次大陆又先后出现了两个统一国家:籍多王朝和戒日帝国。

4世纪初,旃陀罗籍多一世时期统一了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籍多王朝,首都华氏城。这个王朝在旃陀罗籍多二世统治时达到极盛(西起旁遮普,东达孟加拉,南抵纳巴达河),中国史书上称他为“超日王”(380412年)。东晋高僧法显曾到印度游历,回国后写了《佛国记》,记载了这一时期籍多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5世纪中叶,中亚厌哒人(白匈奴)侵入次大陆西北部,籍多王朝趋于瓦解,572年灭亡。

戒日帝国是由今德里北部的一个小国坦泥沙发展起来的,在七世纪上半期戒日王统治时期发展成一个帝国,再次统一了次大陆北部,首都设在曲女城。在戒日王时极力推崇佛教,他每5年举行一次宗教大会,当时到此取经的玄奘就曾在这种大会上讲过经,他回国后写了《大唐西域记》,记录了戒日王统治时期次大陆的政治经济状况,它成为研究印度中古史的宝贵资料。戒日王死后,帝国也很快瓦解。

印度从籍多王朝到戒日帝国统治情况由于缺少资料具体情况不清楚。当时古代种姓制度也有了新发展。婆罗门与刹帝利仍然是统治阶级,种姓更加严格,吠舍、首陀罗以下等级都按行业结成不同的阇提,随着手工业行业增加,阇提数目也不断增多。迦提之间互不通婚,职业世袭,互相隔绝,迦提内部有管理机构,监督其成员遵守规章习俗。次大陆的居民不论城乡,都被组织在各种迦提中,种姓制度使人民处于互相隔绝,排斥状态,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更不利于团结御敌。独立后的印度还有3500多种姓,几千万的贱民,尽管1950年印度宪法中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仍留有它的阴影。

佛教由于适应种姓制度的思想意识因而在孔雀帝国之后在印度逐渐衰落了,印度教便应运而生。印度教是旧的婆罗门教与佛教被改造的混合物,教义中还掺杂了吠檀多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吠檀多派形成于笈多王朝时,它以古代吠陀为经典,认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神的启示,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由梵天创造。只有求得梵我一致,人类才能得救。)。印度教既保存了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双吸取了佛教不抵抗、禁欲、造业和轮回等说教。它一方面向低级种姓的人宣扬要虔敬神灵,守分安命,另一方面又向统治阶级宣扬人身官能上的享受,说这也是人生迫求的目的之一。从而为统治阶级恣意享乐大开方便之门,湿婆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就反映了印度教的这种二重性。因而马克思指出:“这个宗教即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印度教信仰三大神:(1)婆罗摩:世界万物的创造神,被称为始祖;(2)湿婆:降魔驱暴的毁灭神;(3)毗湿奴:降福于人的保护神。每一个神都有许多化身可下凡济士。9世纪时统治阶级开始提倡印度教,10世纪被宣布为国教。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二、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

12061526年)

712世纪次大陆西北部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中,割据的人主要是一些出身于外族的侍卫,号为“拉奇普特”(王孙贵族),这一时期被称为“拉奇普特”时期。11世纪初开始,次大陆又先后面临来自西北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蒙古人的相继侵略。

1206年阿富汗古尔王朝驻德里总督库特布乌丁自立为苏丹,统治以德里为中心的地区,创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因他是奴隶出身的突厥人,固称为“突厥王朝”,他建立的王国称为德里苏丹国。这一王朝最强盛时是14世纪30年代,版图西起印度河流域,东到孟加拉,北抵喜玛拉雅山,南至科佛里河流域。16世纪德里苏丹国被蒙古人所灭亡。

中古时代亚洲主要国家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