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解开顾颉刚难题的门径

0饶宗颐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证据法”,增加考古资料一重证据。李学勤先生主张多学科交叉推进古代文明研究。杨向奎说:“民族学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的三重证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叶舒宪增补“人类学”作为第三重证据,用以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江林昌认为“三重证据法”指的是“二重证据法”再加史学理论。邢文先生提出“四重证据法”,将国际汉学研究成果作为“第四重证据”。曾宪通主张用“多重证据法”代替“二重证据法”,
综合运用考古实物,出土文献,传世典籍和民族、民俗史材料(异邦的同时、同类资料在内)。参沈建华编:《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第67-68页。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237页。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曾宪通:《古文字资料的发现与多重证据法的综合运用———兼谈饶宗颐先生的“三重证据法”》,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426-429页。

0熊铁基:再谈汉人改造先秦典籍——方法论问题》,《光明日报》,200984日。

0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525-538页。

0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

0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621页。

0邢文:《〈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28-240页。

0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曹银晶先生并未分析,古人在竹简上用墨点或墨钩断句,到雕版印刷或刊刻石经时,墨钩等符号不再使用,只能增加句中语气副词,于是就出现了“也已矣”连用的状况。参曹银晶:《谈〈论语〉句末语气词也已矣早期的面貌》,2009年武汉大学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第88-91页。

0黄晓峰:《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先生谈古代文献的不断重写》,《
东方早报
2009724日。夏含夷先生在《〈重写中国古代文献〉结论》中亦有类似表述,参夏含夷:《〈重写中国古代文献〉结论》,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09—514页。

0[美]夏含夷:《古史异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360页。

0黄晓峰:《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先生谈古代文献的不断重写》,《
东方早报
2009724日。

0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页。

0R.G.Collingwood,An
Autobiograph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9.
pp.97-98。

0刘笑敢、梁涛:《老子、经典诠释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前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刘光胜

(清华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