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起源地在荥阳还是在开封?

研究姓氏家族史中,对先祖和始祖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需加以明确区分。就家族整体而言,先祖是指姓某姓以前的先世根源。姬友姓姬不姓郑,故不能称为郑氏家族中的始祖。姬友的十五世孙公子鲁在郑国灭亡前始封南里君,由于他有一定的影响力,郑国灭后唯恐被害,率族人避难于陈、宋之间的启封(即今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他和王室公族后裔为怀念和不忘先祖的辉煌勋业,始以国为姓,改姬姓为郑姓,成为以国为姓的郑氏始祖。按家庭世系的一般规律,始祖为一世祖,以下按顺序二世、三世至久远。如孔氏家谱,孔子为始祖,孔鲤为二世,孔伋(思子)为三世,至今繁衍至八十多世。

郑鲁是郑氏家族中的始祖,自应是家谱中的第一世。然而现在众多人却把郑国中一至十四世国君列为郑氏家族谱牒中的一至十四世,而把郑鲁列为十五世。郑国十四世国君均姓姬,又怎能为郑氏家谱的世系成员呢?这不仅混淆了郑国史与郑氏家族史的概念,同时也把姓氏世系研究导入了误区,这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

三、关于郡望问题

郡望起源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朝廷下令推举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并分别评定为九个等级(即九品),按等级选任地方官,这就是所谓长期推行的官制—“九品中正制”。大中正一般由世族豪门产生,从而推动了望族的发展。当时一个郡内有几家望族,有的郡内只有一家望族,而有的家族在几个郡内都是望族。荥阳郡内有四家望族,即开封郑氏,中牟潘氏,阳武毛氏,还有一个阳氏。其根据是从敦煌石窟的残卷中《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中所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中也提到荥阳郡的望族有四姓,但实际上阳氏大族都在幽州,所以后来称荥阳郡望中有三姓。

郡望发展到隋唐,采取了科举取士,废除了郡一级的地方政府,郡望才渐渐被淡化。但郡望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一个历史记号,很多人虽多次迁徙,已不在郡内居住,已经不存在望族的这种历史遗迹,但仍还是将此挂在心中。所以不管郑氏原来是开封的,山东高密的,山西阳泉的,福建莆田的,漳州的等等一概认定郡望是荥阳。

现在流行于国内外的“荥阳郑氏”这种叫法,里面的“荥阳”一词是郡望。荥阳郡和今天的荥阳市两者差别很大。郑氏郡望荥阳确立于“一千九百至一千五百多年前”,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佐证。需要申明的是:郑氏“荥阳”这一着名郡望绝不是像有些学者宣称的形成于唐代。关于郑姓郡望“荥阳”一词的含义,历史上一直指荥阳郡及其所统辖的地区,即今天的新密、登封、荥阳、许昌、鄢陵、中牟、郑州、开封等区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姓最早在这一郡中形成望族,因此又被称为荥阳郑氏。

由此可见,“天下郑氏出荥阳”是一种泛指。在今天,当行政区划发生巨大变化、荥阳成为了一个县的规模之后,再将“天下郑氏出荥阳”这一泛指移来应用,显然是错误的。即便是在当时,这种说法也易产生误导,至少是不严谨的。我们应反对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误导性宣传,以偏概全是要不得的。

四、关于堂号问题

姓氏的堂号实际是祠堂的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标志着本家族的血缘、历史和荣誉。堂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祠堂,此外也有出现在家谱、神主、墓碑上的。堂号的命名大致分为二类:一是有明显的姓氏特征,最普遍的是使用郡望名决定堂号名,如郑氏的堂号就是“荥阳堂”;二是没有明显的姓氏特征,以吉利、福祥等字语为堂号,这种堂号很普遍,如“越秀堂”、“永思堂”、“孝义堂”等。既然有堂号也要有堂联,堂联的主要内容在于颂扬祖德自矜世系、教育后人。它绝对代表不了个人的出生地。随着人口不断的分支、迁徙、繁衍,郑姓堂号已发展到数十个,还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堂号。说这些郑氏都出自荥阳、出自开封显然是不正确的。

荥阳郑氏最早在荥阳郡的居住地是开封,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由于荥阳郑氏最早居住在郡中的开封,所以史书中多称郑姓早期的人物为荥阳开封人,大概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这支郑姓中的一些人由地势较为平坦的开封迁居丘陵起伏、人口稀少、牧草丛生的荥阳,并在县北的广武修筑坟墓,从此便有一些人在荥阳县一带居住和生活。但他们仍称荥阳开封人,以纪念自己的祖居之地。《唐代墓志汇编》中确切证实了这一点。这支郑姓显贵于隋唐前后,他们只是当时从开封外迁的一部分,还有大部分仍住在开封。需要说明的是,这支郑姓人是从祖居地开封迁出的,源于开封地望,史学家王大良先生对这段迁徙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我很赞同他的看法。汉唐时期所谓河南郑氏或荥阳郑氏,大多指河南郡开封郑氏或荥阳郡开封郑氏。迁往东南沿海的郑氏也大多源出开封,讲荥阳郑氏家族的起源,开封是绕不过去的。现今有些学者不顾郑氏脉络承继关系中的史实,在撰文时有意无意淡化开封,郑氏祖居地或只字不提,或肆意将荥阳开封的郑氏名人统统改头换面归于荥阳门下,集非成是,以假乱真,或都以假当真,本末倒置,抢先注册,企图木已成舟,这是一种欺骗海内外郑氏后裔感情的行为。开封是荥阳郑氏的正宗,任何人都无法抹煞这一关键的(地望)史实。

五、祖茔问题

开封的郑氏祖茔,不仅史书有据,而且有开封市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郑胡铭》墓志砖作为证,即开封的郑氏祖茔得到了文献记载与野外考古两方面的高度吻合,位置确切,令人信服。开封郑氏祖茔从有确切记载的东晋江州长史郑哲墓算起,远远早于北朝时期的广武原郑氏祖茔300多年。至于荥阳的个别学者宣称三皇山飞凤顶的郑武公陵墓,文献无确切记截,也无考古依据为证。背离了历史事实,纯属个人臆造。

在国内外各种介绍古都开封的书籍中,大都会提到“开封有2700多年的历史”。那么,这个2700多年是从哪里说起呢,为什么不说是3000多年,甚至更早呢?开封2700多年的文明如果追古溯源的话,实在应从先祖郑庄公姬寤生(公元前757–前701年)于郑国东部边境“启拓封疆”筑城算起,开封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史,从启封城姗姗起步。启封是当时一座郑国的边陲城池、近代出土文物一再证明这一点。今天,开封这个享誉四海的名字就脱胎于启封,启封是开封这个名字的前身。郑鲁最早率族人避难于启封城及启封周围,散居“陈、宋之间”除启封城外,其余地方是笼统的,没有确指。有人硬要机械地把“陈、宋之间”。解释为“商丘、淮阳之间”,而排斥启封城这一郑氏族人避难地,实在是牵强。郑鲁率族人避难于启封城,这是郑姓以国为氏的开始,在此之前没有郑姓的,郑鲁是郑氏家族以国为氏的始祖。尽管郑鲁在历史上不是那么显赫,但作为郑姓的子孙要缅怀他,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这一点是必须要讲明白的。所以启封故城作为海内外2000多万郑氏后裔的寻根问祖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六、是谁搅混了郑氏历史

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荥阳张某为搞学术交流,出了一本《荥阳郑氏》一书,书中将历代郑姓名人的籍贯作了大量的改头换面。如历代史书中郑氏名人多为荥阳开封人,他为了突出荥阳将开封二字删改,改为“荥阳人”。由于当时文化领域较为封闭,该书对以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大多数读者没有意识到。而开封的读者看了后深感不安,他们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提出反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愈花甲的同志亲赴荥阳理论。第一次未找到张某,只和荥阳县政府有关部门作了说明;第二次再赴荥阳,通过有关部门找到了张某,质问张“为何不尊重历史,任意删改。”张答:“只是改了几个字有啥,又不会产生什么后果,何必当真”。王晏春说:“不能说只改几个字,这是篡改历史!”张无语以对。可泼出去的水已无法收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喧闹的市场经济引来了名人效应。这时的荥阳个别人竞把神圣的寻根访祖事业异化成“摇钱树”与“聚宝盆”,荥阳没有祖坟造祖坟,没有古庙造古庙,没有遗迹编造遗迹,移花接木,以假乱真。更可笑的是将三皇山飞凤顶改名为武公岭。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极端思想诱导下,学术研究沾上了铜臭气。他们先是以祖“根”自居,抛开开封及其它地方祭出了一面“天下郑氏出荥阳”的大旗,一经传播,郑氏后裔闻之无不欢欣鼓舞,前去荥阳寻根祭祖及投资开发者络绎不绝,荥阳一下子火了起来。某些人巧妙地把历史上的郡望“荥阳”与今天的地名“荥阳”挂起钩来,牵强附会,蒙蔽了不少不懂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荥阳郡、郡望“荥阳”与今之荥阳之间关系的善良人们。只可惜冷落了开封朱仙镇古城村——这个荥阳郑氏自汉至唐世代居住的郑姓起源地。这里,一堆堆郑氏祖茔地的亡魂,也只好在那荒郊野外的凄风苦雨中遥望着荥阳隆重的祭祀场景而叹息……。

(作者郑金河,系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郑姓起源地在荥阳还是在开封?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