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方氏姓源初探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人口密集,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姓受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民间传说到文字记载都说明,河南是中国最早的姓氏起源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8155个姓中,有1500个起源于河南或与河南有关,全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是起源于河南。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长期是我国乃至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人口姓氏外播主要地区,其中方姓就是明显的一例。

一、方氏得姓在河南

根据传说和文字记载得知,方姓始祖雷公是炎帝神农十世孙即八代帝榆罔的太子,因其原居雷泽、受封方山得名方雷(字天震)。方雷娶陈郡风寻氏女,生三子一女,子曰明、清、永(一说明、昭、亮),女曰讳节,或曰方雷氏,有贤德,被黄帝纳为正妃,是为嫘祖(古时嫘雷通用),生少昊青阳。《史记·索隐》记载:“方氏受姓其略,方雷其后分姓为二,曰雷曰方”。《中国姓氏寻根》介绍雷姓来源:“黄帝曾经娶方雷氏的女子为妻,生下儿子青阳氏,方雷氏的后代成为雷氏。”

关于方姓的起源,
《宋文宪方氏谱序》载:“方氏出于榆罔,榆罔之予曰雷,封于方山,后人因以为氏,比他姓为最先。黄帝时有方明,在七圣之列;其后有回,为舜友。”《方氏世族志》记载:“太古无族氏,婚配匪礼。自黄帝定婚以来,人道昭然矣。我宗自雷公而下,阀阅名家高门,择配以望相抗,厥命匪轻。溯其源,六姓为基,郡望河南····风氏伏羲,高氏仓颉,龚氏祝融,姜氏神农,姬氏黄帝,方氏雷。上六氏为开辟之基。”此外,东晋方孚写的《方氏人宗血脉谱》、唐方永琰的《方氏血脉谱表》以及《方氏联宗统谱》、《姓氏寻源》等书,都证明方姓始于方雷,而不始于周代的方叔。

方姓因方山为氏无可争辩。但方山在什么地方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中国叫方山的地方有20多处,其中在河南的六处。《中原寻根》的作者谢均祥先生根据黄帝活动区域等因素进行考证后,认为方雷的封地就是“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嵩山称方山最早,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又因古代禹州无地名(阳翟之前),属于嵩山一带,同为洛阳所辖,嵩山称外方山,禹州的方山称内方山;方山脚下的方山镇称上方山,相邻的方岗乡(至今仍聚居5000余方姓人口)称为下方山。所以,方姓的受封地是今禹州方山镇的方山。

从明代《续修方氏宗谱序》等史料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同的说法,说雷公封在江苏六合方山。我们又看到了一些争论文章,指出了以上观点的错误。如清光绪丁亥修的《浙江潜阳谱》载:“削平蚩尤,天下大定,雷合诏榆罔之位,推让轩辕,尊号黄帝,雷为左相,封于方山,因姓方氏····雷世家绥州河南郡勃海县安昌里乡安吉里也,自雷子方明袭爵为相之后,苗裔相承,簪缨不坠”。又如韩国《温刚方氏宗谱》原序中写道:“炎帝十一世孙榆罔帝长子雷
,中国河南方山郡封爵,以山名睗姓,天下方氏鼻祖。”类似的记载很多,故天下方姓多认祖河南,六台方姓则是后来迁居的。方姓二世方明的后裔封江苏六合方山,不过这是方雷的第六十世孙方灼,而不是方雷,他比方雷受姓晚多了。

另外,黄帝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作为左相的方雷也不会离其太远,方雷的儿子方明与黄帝在当时并称为七圣,说明黄帝与方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地域上分析,方雷的封地方山(今禹州)紧靠黄帝封国有熊(今新郑),也是合乎情理的。

二、方氏姓源在开封

从有关史料和遗迹中发现,方姓之源应在今河南开封所辖的兰考县、杞县和开封县之间的三角地带,而且现在还有部分方明的后裔生活在这里。

方姓原是炎帝的后裔。炎帝开始居住在今开封市杞县的空桑村,古时空桑大致在蓬泽之畔。《开封县志》载,蓬泽亦名逢泽、蓬池、百尺陂等,在今开封城南12公里处,春秋为宋地,战国属魏,此地向为渔猎汇水之区。炎帝后的第八代帝即第十世孙榆罔,曾居雷泽,此地距今兰考县城不足50公里,兰考县东北部实际就是雷泽之浜。榆罔之子雷公,因居住雷泽而得名“雷”,他在没有封方山受姓之前,其家族是生活在兰考县一带的。

再从黄帝的有关记载看,方雷家族居住兰考一带是为佐证。史料记载:黄帝共纳四妃,正妃为西陵氏女嫘祖,次妃方雷氏、又次妃彤渔氏女,再次妃为嫫姆。正妃嫘祖为大梁(今开封)人,《辞源·西陵氏》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黄帝正妃。始教民育蚕丝茧,后世祀为先蚕。”明代宋濂撰《方氏宗谱序》曰:“按方姓,出自方雷氏。方雷氏者,西陵氏之女,轩辕之正妃,是为嫘祖。”古时候雷嫘通用,不论嫘祖与方雷氏是否为一人,都为方雷后人则是一致的。有人讲古文献中的“大梁”应指高地,不是指的大梁城。即以此论,嫘祖仍应为开封人,西陵氏也应在开封一带。因为古时开封一带的高地称梁,低处有水者称浚,所以,开封在历史上因临浚水称浚仪。战国时魏迁都的大梁,因城在高地而有别于旧都少梁(山西安邑)。

西陵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陵”应是较高大的高地(土山),西陵指的是今天的兰考。古文献中有的解释西陵氏是古部落,有的说是诸侯国,有的说是母系社会的女酋长等。《小稚·天保》有诗句“如冈如陵”;《辞源》解释:“陵,隆地,象山陵也。”所谓西陵就是西边的土山。我们认为这里的“西”是与东商丘的大丘相对而言的。据《兰阳县志》载:“吾邑在豫州北境,无表镇之山,而凡岗阜隆起者,昔人遂谓为山之类。”“吾邑之台,啮于河水,昔之高者,失其崇隆之势,而渐成平原之地矣。”说明古时候兰考一带是有不少高地的。另据《兰考县志》载:“据黄帝战蚩尤史图,轩辕氏进军经县境。黄帝子青阳葬青陵岗(今兰考县红庙乡)。”青阳即少昊,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国语·晋语四》载,青阳是方雷氏的外孙,夷鼓是彤渔氏的外甥。”说明青阳是葬在舅舅方明(雷公之子)家的地盘上。

嫘祖是养蚕的先师。《农政全书·桑》中诗曰:“期我乎桑中,则卫可蚕。”此处说的卫当为卫国。开封在周朝时属卫,说明开封在古代既植桑又养蚕。《淮南王·蚕经》、《齐民要术》等书中也有豫州植桑育蚕的记载。助商汤灭夏、后为商相的伊尹,生于今杞县空桑村,据传此村当时有的老桑树身中之空洞可以坐下人,可知桑树之大和树龄之久。商距黄帝时约一千年左右,说明那时这里就植桑养蚕,嫘祖养蚕顺理成章。开封市内的馆驿街,旧有嫘祖庙,民国时一些绸缎商人以此庙祭祀嫘祖,既说明嫘祖是开封人,又说明嫘祖是养蚕的先师。

1983年在兰考县发现的“重修七圣祠碑”,再次证明方氏先人生活在兰考县一带的事实。“重修七圣祠碑”高1.64米,宽52.5公分,厚14公分,碑首一体。碑文为:“从来前人之志,后人继之,前人之事后人述之。前人者后人之仪型也。吾村自明初迁民以来,旧有此庙,日七圣祠,被河患倾圮无存。前人于康熙七年业已重修,又被风雨渐损,黄水渐渍,仍复倾圮无存。当时全村人欲复修之,有志未逮。今再迟延是不继前人之志,述前人之事也,岂其可哉!因募化四方,共捐资财,以图善事。三年未逾,工程告峻。庙貌改观,焕然维新之状依然在目。四方保障之神速于此胥赖,而继志述事之意于以不失焉,故命匠刻石,使继述之意,永垂不泯云。”此碑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该祠是为纪念七圣而修,二是七圣祠明初以前就存在,而且是屡圮屡修。所谓七圣,《庄子》载:“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骄乘,张若诣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这七位圣贤就是黄帝、方明等,七圣祠之所以屡圮屡修,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我们认为七圣祠应是方姓的家庙,是方氏后人为祭祀二世祖方明而建。据知情人介绍,此碑原出土于距翟庄近3公里处的田砦林场(真正出土时间是1975年前后),一起出土的共有7块碑,其它碑都残破了,唯“重修七圣祠碑”保存完好。“重修七圣祠碑”
最先出土的地方(田砦林场)距原方明胡同不足一千米,也就是说七圣祠原是建在方明胡同村边上的。方明胡同于清干隆二十六年(1761)被黄水泛滥淤没,相传这个村原有方姓人家800多户,6000多人口,周围二三十里的耕地都是方姓的。后因水患,族人多南迁,有母子二人逃到村西北3公里左右的高地(当时黄河的北岸),开了一家小店度日,人称方家店,简称方店,。现方店村有230多位方姓人,据说就是方明胡同留下的一门人发展起来的。我们前面已讲过方雷原居雷泽,方明胡同村在兰考县的东北部,应该说是雷泽之畔。由此推断,方雷家族原来的集居地应在今兰考县域。方雷受封以后,部分家人可能去了封地方山(禹州内方山距兰考县100多公里),有一部分方姓人仍留居这里。方雷的儿子方明,袭父封邑,佐黄帝兼掌农官,与黄帝列为七圣,同游于大隗具茨之山,非常风光,其后裔感到先祖方明能与黄帝并称“七圣”,是方家荣耀之事。以七圣祠为家祠,既显示了方姓的荣耀,又显示了方姓对先贤的敬仰。于是就在方明故里修建了七圣祠,以祭祀先祖。由于方家是当地望族,所以七圣祠才得以屡圮屡修。后来方姓人大多南迁,七圣祠的修缮无以为继,以致湮没。方店的方姓人一直传说是方明的后裔,“七圣碑”的出土得到佐证。方氏二世祖方明与黄帝同列“七圣”,也是与各地姓氏宗谱记载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历史文献、传说与古碑刻具在,可以说兰考县是方氏起源之地的依据是比较充分的。不少地方现存的方氏宗谱上记有仪邑、浚仪、考城、陈留、祥符、癸丘、雍丘等地名,都是开封市区、开封县、兰考县、杞县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称,这也充分说明开封与方氏源流的历史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河南开封方氏姓源初探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