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开封

开封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位于黄淮大平原中东部,北临黄河,境内为一片广袤无限的大平原。自古以来,这里就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评价开封说:“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开封四通五观之郊利于战·····资大梁(开封)之沃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开封地处中原,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时期,夏人就在开封陈留附近的老丘建都。到了商代,开封境内不仅诸侯方圆林立,争霸一方,且有“夷”族在开封建立属国。春秋以降,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又有七个朝代在开封建都,故后人赞誉开封“夷门自古帝王州”。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其统治区域,主要处在河南中西部的河洛地区和山西南部一带。据司马迁《史记》中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表明了夏朝的政治中心是在中原地区,自开封从东向西的黄河、济水、伊河、洛河一带地区。《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禹避商均迁都何处,古今史家说法不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尚有四种不同说法:一为开封陈留浚仪说;二为山西晋城说;三为山西翼城说;四为河南登封郜城说。以上四种观点较有说服力的开封陈留浚仪说为不少学者所认可。因为此说不仅可见于文献的《帝王世纪》所记载的“禹避商均浚仪”。而且,夏帝的第七世季杼,将国都迁到了开封陈留附近的老丘。古本《竹书纪年》载:“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帝宁史称杼,是帝少康之子,为夏王朝第七代君主。帝宁在位期间曾东征王寿国(亦称三寿国),在位17年,把夏王朝的疆域扩展至东海之滨。以后夏王朝在老丘历经槐、芒、泄、不降、扃诸帝,至夏朝十三世王胤甲(廑)即位,再迁都于西河(今安阳东南)。夏王朝此次在老丘建都187年(一说214年),因此老丘作为夏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而彪炳史册。

夏朝末年,夏桀无道,汤败夏桀于鸣条(今开封东北封丘境内),汤遂灭夏,夏桀逃南巢氏,夏朝灭亡。

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历史上称殷商。商族早在建国以前就是一个多次迁徙的民族。自契至汤先后八迁。张衡《西京赋》中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前八”是指商朝建立前自契至汤八次迁其政治中心。“后五”是指商朝建立后又五次迁都。商朝建立初期,汤始居亳(一说建都于西亳)。其后五次迁都为,仲丁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至纣王灭国273年,“夏不徙都”。据此可知,商朝建立之后,先后以亳,嚣(隞),相、邢、奄、殷为都。

商初汤以亳为都,历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计12帝都亳。早在商汤主政时,汤就举开封人伊尹为国政。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生于空粲(今杞县空桑)。据史载,伊尹夏朝末年为有莘氏之家奴,曾做庖人,因为陪嫁之臣随有莘女到商汤之处。伊尹聪明多谋,汤三以聘之,始徙就汤。汤伐桀,灭夏,遂主天下,伊尹之功为多,汤尊之为阿衡。伊尹助汤灭夏,又助汤完善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强盛,从而名扬天下。商帝仲壬即位后,以伊尹为“卿士”执掌朝政,以朝诸侯。仲壬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暴虐、乱德、不遵汤法,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摄政当国以朝诸侯,放太甲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七年,悔过自责反善,伊尹乃迎帝太甲而复授之政。伊尹一生辅政商朝五代帝王,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

关于伊尹之死,史书上尚有不同之说,《史记·殷本纪》中载:“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帝王世纪》中载:“伊尹····年百岁卒,大雾三日,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之。”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后人为纪念伊尹,在其家乡建伊尹庙,今杞县西空桑村仍存有宋真宗题伊尹庙古碑。

据历史记载,商都居亳最后主政的是中宗太戊。《史记·殷本纪》载:“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故称中宗。”中宗太戊为帝雍己之弟,其父太庚(又名小庚)为帝沃丁之弟。《史记·殷本纪》载:“沃丁崩,弟太庚立。”另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仲丁为太戊之子,太庚之孙。中宗崩,仲丁即位,当年把商之都城,从亳迁到嚣。《帝王世纪》中所载“仲丁徙嚣或曰敖”,皆言商都自亳迁嚣之事。

嚣(或作隞、敖),商周子姓国。《路史·国名纪》中载:“嚣(敖)仲丁居敖也,在陈留浚仪。”浚仪即今之开封市区西北。仲丁迁嚣后曾东征蓝夷(东夷的一支),蓝夷居地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仲丁死后,弟外壬即位,仍以嚣为都。《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仲丁崩,帝外壬立,是为帝外壬。”古本《竹书纪年》载“外壬居嚣”,均可为证。

1983年在确山县竹沟发掘一春秋早期道国贵族墓,墓内出土一带有铸有铭文的匜。铭文曰:“嚣伯口夷,自作旅也,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嚣在历史上虽名不见经传,出土文物足以证明“嚣”为春秋时期一个“伯”级小国。

外壬死后,河亶甲即位,再次将国都从嚣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县境)。此后,嚣不再成为商的国都。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国。”表明自夏至商诸侯方国呈递减之势。《孟子·万章》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以诸侯曰附庸。”夏商时期许多诸侯方国都建都于中原。《太平御览》载:“王者受命创始,立都建国必居中土。”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建国立都之地。据文献与考古发现,夏商时期诸侯方国有逢、夷、聃、东莘、杞、戴、锡、戈、玉畅、弥作、顷丘、喦等。

逢:夏商姜姓国,唐虞之世逢人就在开封附近建造方国。开封古代东南的蓬泽即与逢国有关。商代晚期,逢人迁至山东临淄、蓬莱,其后融合为蓬莱之族,其地在今山东蓬莱境内。

夷:商王朝属国,地域至今开封市区东北域,夷人常供商王朝驱使,受商王之命办理王事。开封旧有夷山,夷山即为古时商代夷人所居之地。

聃:(音南)或作冉,晚商西周姬姓国,聃的地域在今开封市区至开封县一带。春秋早期聃与郑国为邻。罗泌《路史》载“河南开封有聃亭”,即为古聃国之地。聃之亡国因于郑姬,春秋初年为郑所灭。

东莘:商代娰姓国,地域在今开封陈留附近。莘是夏商时期之强国,商汤曾娶有莘氏之女为妃。《元和郡县志》载:“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今陈留东北18公里杜良乡国都里村即为古之莘城。

杞:商周娰姓国,杞为夏人之后裔,商汤灭夏桀后,把夏人一支封于杞。商代末年,杞国灭亡。周武王伐纣灭商,封禹之后裔东楼公于杞,使之重新复国。古代雍丘为杞之都城,位于今杞县城关一带。公元前739年杞国东迁,后居山东淳于,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

戴:西周姬姓国。《元和郡县志》卷十一载:“考城县古戴国也····后属宋,楚灭宋,改名曰谷。”旧考城县在今兰考县东北,戴国地望在今兰考、民权、杞县三地交汇地区。公元前713年,戴国被郑国所灭。

锡:商周御姓国。商周锡国在今杞县、通许、陈留镇三角地带。春秋初年郑国灭锡,部分锡人迁至湖北郧西一带,仍称锡国。

戈:亦称戈方,夏商娰姓国。据考戈在今开封杞县南至太康县境,其北境在杞县境内。

玉畅:或曰玉帐,古玉畅在今杞县东北30里。

通过“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开封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