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起源

南宋以后,朝廷偏安一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随之南移。到了元代,浙江吴兴(今湖州)的制笔业异军突起,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笔虽採用紫毫、狼毫、鸡毫、羊毫,但它主要是以羊毫制笔,因为羊毫价廉易得,其价值只有兔毫的二十分之一,所以为湖笔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湖笔的羊毫主要採用「嘉兴路」的山羊毛,这里的山羊毛,毛细、锋嫩、色白、质净。笔管出自余杭县文山,非此则不中笔材。湖笔选料考究,工艺精绝,从选择原料到制成笔,要经地近百道工序,制成的笔具有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的特点,即所谓「四德」,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元代许多着名的制笔家都是出自吴兴的笔工,如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杨茂林、沈秀荣、潘又新等。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向外输出,使湖笔在江苏、浙江各处普遍制作,驰名于东南各地。吴兴笔工的技艺受到了极高的贊誉,如《归安县志》载:「元冯应科制笔妙绝天下,时称赵子昂字、钱舜举画、冯应科笔为吴兴三绝。」仇远在他的诗中亦贊道:「浙间笔工麻粟多,精工唯推冯应科。

到了明清时期,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且更注意装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笔头的选毫极精,多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兼毫制笔多被采用,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根据书法、绘画的要求,还新创了楂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而且在笔管的制作形式上也创制了许多精巧的工艺,有金管、银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琉璃管、绿沉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珐琅管,等等,还加上雕刻、镶嵌,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形成了一种特制的工艺品。现今各博物馆所陈列的那些富丽堂皇的笔,多为明清遗物。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宣、湖两大笔派之外,尚有江西、镇江、湖南诸派。江西派,原宗宣州派,历史较早,现在汉口的邹紫光阁笔庄,即江西派的嫡传。镇江派,以专制水笔知名,精致耐用,销行各地。湖南派原宗江西,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以制羊毫及鸡毫笔有名,但工料远不及湖州派,其势力在西南诸省,然售价低廉,颇为一般人乐用。

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笔的起源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