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翻译机构:会同馆和四夷馆

中国古代虽然高高在上,周边可以说是万邦来朝,但是负责对外交涉也需要外语人才,在与来华朝贡的外国使者交涉的过程中以及往来书信的读写过程中,有必要培训精通外文和汉文的翻译人才,兼用于接待来华使者并负责安排其在华的伙食住宿等问题。

所以,中国是有官方的翻译机构的,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设立了会同馆,负责口译,但元朝毕竟太短了,而且元朝最关键的语言问题还不在于对外打交道,而是蒙汉翻译。到了明朝,最初在首都应天府(南京)的原南京公馆馆内设会同馆。永乐六年(1408年)在新都北京顺天府重设会同馆。

-在明朝,哪种外语最重要?朝廷都设置了哪些语言的翻译人才?-第1图

这就是明朝的官方翻译机构了,那明朝的翻译主要是干什么呢?

首先是明朝初期,这一时期朝内尚有许多元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遗臣遗官,当时明朝最高任务是清扫蒙元残余势力,所以主要是翻译蒙古语,明朝洪武十五年农历正月丙戌日(1382年)洪武帝任命翰林院侍讲火原洁、编修“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精通蒙汉双语的官仕,按照《蒙古秘史》中利用汉字对蒙古语字词加以拟音书写的方式,编写一部蒙译汉辞书,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著成,这本书就是《华夷译语》。

狭义的《华夷译语》指的就是这一部,但是后来明朝强大后,又陆续翻译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广义《华夷译语》则是对明、清朝廷官方编纂的各种《译语》、《杂字》、《来文》的统称,这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附有外语原文原字以及词义,并以汉字拟音的方式为外文词汇注音。

那中国古代翻译了多少种外语呢?说说明朝的事情,先说口译,明朝的会同馆是不断扩大的,正统六年(1441年)按照馆址位置分为南北二馆,南馆三所,北馆六所。而后该馆不断扩增,截至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属馆十八处,正馆和附属馆共19处。

-在明朝,哪种外语最重要?朝廷都设置了哪些语言的翻译人才?-第2图

这是哪十八处呢?

“凡通事额员,成化五年奏定,小通事额数,总不过六十名。遇有病故及为事等项革去职役者,照缺补。若事繁去处丁忧有过三名者,量补一名,计四夷一十九处额设通事六十员名。”——《大明会典·宾客、各国通事·卷之一千〇九十五》

在外国当中,规模最大的是,是朝鲜馆(朝鲜语),有五员通事,很正常,古代朝鲜和中国关系太特殊了;其次是设有四员通事的,这是日本馆(日语);然后三员馆有暹罗(泰语)和占城(占语,占族后基本被越南消灭同化);二员馆有琉球(琉球语)、安南(越南语)、真腊(高棉语,即柬埔寨语)、爪哇(爪哇语)、苏门答腊(亚齐语);一员馆有满剌加馆(马来语),缅甸馆(缅甸语)。

此外还有就是和周边少数民族打交道的馆,这些馆规模普遍很大,达达馆(蒙古语),有七个人,而且后来还增设一个;回回馆,也是七个,后来也又增设了一个,注意,这里的回回馆负责的是(波斯语),当时国内和色目人打交道有时候用的着;还有女真馆,一开始是七人,后来增设两人,成了规模最大的馆;西番馆(藏语)是五员名,后添二名;还有云南百夷等处馆六人,这是翻译傣语的。还有畏兀儿,这个规模比较小,只有两人,这翻译的不算维吾尔语,而是察合台语。

-在明朝,哪种外语最重要?朝廷都设置了哪些语言的翻译人才?-第3图

“四夷馆”的女真馆译文

有个很特殊的馆要说一下,就是“河西馆”,这个规模比较小,一开始是一个通事,后来增加了一个,但后来都被废除了,这是翻译河西语的,这是啥语言呢?大家先要知道,河西走廊自唐末开始,沦陷已经很久了,明朝收复的时候,那里并不是汉人为主,是后来经过很大的移民同化努力才重新恢复的。

现在《河西馆译语》以及《河西馆杂字》所记载的语言,是明朝中期河西走廊地区所使用的官方语言,现代语言学家总结其词汇含有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西夏语的成分。当地在两宋时期隶属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然而西夏被蒙古灭亡时曾遭受惨重的大屠杀以及民族迁徒,当地又多被蒙古贵族所占用。其后又被由西而来的突厥语民族伊斯兰化。二百余年后河西地区的语言含有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西夏语的成分不为奇怪。但这种语言的归属至今仍无法设定,也不清楚其与现代的某种语言是否有着继承关系,所以简称为“河西语”。

-在明朝,哪种外语最重要?朝廷都设置了哪些语言的翻译人才?-第4图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刊发的《华夷译语》抄本,这是朝廷官方使用的一部蒙古文汉文对译的辞书,图“天文门”指的是天文类词语

不过,这里面有些馆后来就废除了,比如真腊、爪哇、苏门荅剌、河西等馆后来都废除了,除了河西馆是已经无必要(当地基本已经能通行汉语)外,其余都是因为明朝停止下西洋,和东南亚很多国家交流中断的缘故。

-在明朝,哪种外语最重要?朝廷都设置了哪些语言的翻译人才?-第5图

波斯文翻译

不过会同馆,后来主要是是负责招待的,是负责口译,那负责笔译的呢?负责笔译的也有,叫“四夷馆”,不过数量要少一些,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北京顺天府首设四夷馆,专门负责笔译,隶属翰林院,选取国子监生培训。下分八馆:鞑靼馆(蒙古语)、女直馆(女真语)、西番馆(藏语)、西天馆(梵语)、回回馆(波斯语)、高昌馆(察合台语)、百夷馆(傣语)、缅甸馆(缅甸语)。正德六年(1511年)增设八百馆(傣沅语,北部一种泰语方言),万历七年(1579年)增设暹罗馆(泰语),共为四夷馆十馆。刚刚上面提到的《华夷译语》大部分都是它们翻译的。

因为古代朝鲜、安南、琉球等都是使用汉字,所以自然没必要笔译他们的文章。

明朝的翻译机构:会同馆和四夷馆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