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

最后略说伏尔泰。
伏尔泰的主要影响乃源自他的思考风格
,
及他对「理智」的信任。
他的名言
:
「我对你所说的,
虽然不同意,
但我对你说话的权利,
却绝对的尊重。」更直接启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第七讲: 近代哲学(II):
康德与黑格尔

近代的神学进入衰弱期,
人们对知识的追寻的兴趣比从前大得多。
于是对「知识如何成为可能
?
」作出了一场辩论,
这也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可能在于人的理性,
而经验主义则认为知识不能脱离经验!

由于理性主义忽略了「知识」其实是要与「外界实在」相一致才有效;
而经验主义则忽略了「知识」没有了「理性基础」亦不可以,于是,
乃有康德统一二者的理论出现。

康德放弃了一贯「肯定外在实有」的说法,
改而从人的「知识限制」作一探讨。
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外在观念」与「内在概念知识」
如何能一致的问题。
康德探讨了(先天)知性与理性的结构及其限制,
再进一步以道德为「实践」理性之指导,
并完成了他的道德哲学系统。他的认识论,
从「客体性」向「主体性」发展,
被称为是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的回转」。

康德之后是黑格尔。
在黑格尔眼中
,
康德的理论是一套「形式主义」的哲学。
(:
只从原则及形式上讲,
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较具体的指引。)
而且康德的理论也说不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面。于是,针对康德所说,
黑格尔就尝试去说明「意识」、「精神」是如何发展的。
而最终他亦由精神的运作方式去阐述世界文化与历史的进程
,
并完成了近代德国的唯心(观念)体系。

第八讲: 近代哲学(III):
叔本华与尼采

其实,
康德之前要提的,
还有巴克箂及休谟。
而黑格尔之后则仍有马克思。

巴克箂以「存在即被感知」,
提出「感性」与世界的关系。
而休谟则以怀疑论者自居,
他研究「知性」的性质,
并指出感性之不足信。
而且,
休谟更把「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
看成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看法。

西方哲学简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