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就经济方面,商鞅建立了土地私有制,鼓励人民从事农耕及开垦土田,因此除增加农作物生产之外,更增加了垦地的面积,人民生活大大改进,更成为农战的一大主要因素,影响军事之强大。此外,度量衡的制度确立,解决了贸易上的纷争,助长秦经济发展。李斯在《谏逐客书》盛称:「民以殷盛」,司马迁誉为「山无盗贼,家给人足」,都可证明其成效。

就军事方面来说,商鞅的军功制度及严峻军纪,培养秦民一重战的精神。商鞅认为三晋地狭人贫,但秦则地广人寡,地利未尽出,于是招徕三晋人民,到秦国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秦民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出战,秦国足食足兵,有战必胜。这就是商鞅的耕战策略,他注重耕织的目的在奠定国内的经济基础,把握作战的基本策略,以国外人民为经济支柱,而秦民则为军事支柱,两者併合起来,必能稳操胜券。此外,商鞅更确立了军功代爵位制度,使秦民视作战为唯一出路,确主「斩首」以防私斗,形成一有高度战意及恪守纪律的军队,战争力量锐不可当。秦国以前曾被魏国夺去河西之地,因而势力不得不退到洛水以北,且魏国在河西设郡,派重兵防守,对秦之国防造成严重威胁。秦献公时曾派兵东出,但无功而还。到孝公时,乘魏齐交兵之际,向魏国出兵,不但收復秦国河西之地,且军队直达魏国旧都城安邑,并迫使其投降。故秦国内政成功致使国家无论在金钱上或人力上均富足,从而能在对外战争亦孕育了有利的条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战守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河西之地。」是正确的评论。

就社会方面来说,商鞅安定了国内秩序。商鞅重「刑」、「赏」,养成人民服从命令,恪守纪律的习惯,所以社会秩序较安定,《史记‧商君列传》称:「行三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死后,秦仍行其法,一直维持着信赏必罚,纪律严森的秩序,并建立一个强力战斗体系,荀子《强国篇》载秦国社会远较六国为安定,这可说是商鞅赏罚严明下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商鞅华化了秦强悍的民俗的结果。

商鞅两次变法,革除了不利秦的宗族制、领主制,使秦成为先进、富强、统一的国家,既确立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更间接地支配了自秦至清之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同时,秦始皇在统一全中国之过程中曾採「上农除末」的政策,不断用定期免除徭役之法,去奖励农民迁到农业劳动力不足之边地,不断将商人视为「谪戍」的对象,这是商鞅「困末作而利本事」政策的扩大。始皇的隳毁川防、坏城阙、筑长城的做法,也是商鞅「决裂阡陌」政策的扩大。始皇的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也是商鞅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始皇的焚书、以吏为师的措施,仍是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政策再扩大之实施。商鞅运用其策略,以消除秦国领主贵族割据之局面,建立统一之地主权,始皇扩充商鞅的政策,更消除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统一全国的割据政权,可见其影响之大。

商鞅变法内容简表

次第

项目

情况

目的

组织民户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
版权 © 2017 民族史 www.minzu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