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总结:

总括而言,中国历代治乱之由起,与力之均衡、执政者能否应变执中有莫大关系。得其秩序、条理、均衡、执中,则治;失其秩序、条理,矫枉过正,力不均衡,则乱亡。

试述西周封建制度之内容及其推行之经过。

封建制度是从唐、虞、夏、商慢慢的演进而来,至周代而成为一套完密的制度。西周的封建,标志着上古时代各地的氏族部落抟合而为一整体国家的过程,亦是上古王室统制地方的方法。周初,实行封建目的在重新调整及控制旧有的诸侯,进而将王室势力散布四方,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繫,而建设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所谓封建,是封疆建藩的意思。具体地说,是周人对征服的部族,顺应自然的形势,施行安抚的政策,划定土地的范围,令被征服者在范围内生活。这项制度的工作,称为「封」,而所划定的范围,就是「国」。因此,封建也就是天子把土地分给封君,以屏藩周室及拓地殖民。

在封建制度下,名义上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天臣」;周天子就是把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而土地的大小,亦依爵位的高低而有差别,据孟子描述:天子王畿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足五十里,称为附庸。这些诸侯的王土,环绕在王畿四周,好像群星拱月一般。封建制度是宝塔式的,就是天子封诸侯,诸侯又在他们的国内分封卿、大夫,形成层层叠叠。

周王室分封诸侯,同时亦把统治权分给封君。封君对自己的封土来说,是经济上的地主,政治上的世袭统治者,在其封土内拥有最高的权力,内政几乎完全独立。而封建诸侯对周室却要履行若干的义务,除了奉正朔外,须按时朝觐、述职。周礼规定:「诸侯一年不朝,贬官减秩;二年不朝,削地;三年不朝,六军伐之。」在非常时期,有助征伐、勤王、城戍以及救济王畿内的灾患等义务;平时只供应四时祭祀之需。

而周天子于诸侯,须有若干颁赐,例如周王祭祀后须赐祭肉给诸侯;诸侯的婚丧大事,周王照例也要赏赐礼品。至于嘉奖勤谨公职或有功王室的诸侯,更须赐服饰器用、赐田邑或赐命(即褒扬令)等,又为诸侯命卿,礼制王制篇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于天子,一卿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又按时巡狩,视察诸侯国的民风,考察政治,划一礼乐制度。

除了礼制的规定外,封建的内容,在分封时,由天子郑重赐与田土、适合于受封者身分的车服、器服外,尚有人民。可知领主得到的是族民、土地、器皿,而他们对于各国所採用之制度,大抵皆依其固有情形,斟酌增减而施行。而封君得到封地后,又须凭其人力、物力,蚕食附近各原住的氏族部落,开垦新的土地。同时,领主又得人民,人民又得随领主到封地。故在钱穆《国史大纲》称:「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之武装移民,与军事佔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截然不同。」他分析得十分正确。综观西周的封建,可以说是周人的一种建国工作,亦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佔领。因此,周室在克商的初期,对商人即採取怀柔政策,并赋予商人高度的自治权。与怀柔政策同时并进的,是武装移民和军事佔领,又把一部分新得的领土,封与亲属、功臣,建立政策,并以武力作有效的控制,所以每一批新国建立,周人势力范围便向外扩展一次。

周人的封建,从周初开始,到宣王时还在进行。其推行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来说,第一个阶段是武王克殷后,纯粹是为了对外,即是建屏藩以巩固周室。武王灭纣,未能将殷人及东方势力彻底剷除,故有分封古帝王后人的做法,如神农之后封于焦(陕县)、黄帝之后于祝(山东东部)、尧之后于蓟(北平)、舜之后于杞。又封纣子武庚于殷,以收买民心,安定形势。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