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武帝以布衣公孙弘为相,并且「先拜相后封侯」。

五经博士

武帝罢免儒学以外的博士官。

 

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

 

置博士弟子员,每年考课,成绩优良的,提拔为「郎官」。

察举孝廉

武帝下令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送京师录用。

 

察举可推广儒家学说,亦能沟通中央、地方政情。

策选贤良

国家有需要时,由官员荐举「贤良方正」、「秀才异等」。

 

策选贤良是一种不定期的选举。

汉武帝崇儒更化的评价——儒表法裹

不少学者认为,武帝是「儒表法里」,表面以儒学治国,暗藏法家思想。明显,武帝虽然增加儒生入仕名额,但儒臣是很少肩负实际政治任务的。如宰相虽只限儒生出任,实权却掌于御史大夫(职责是监察丞相),此职又多以赵禹、张汤、杜周及桑弘羊等法家人物充任,可见武帝是以法家制衡儒家。至于打破传统,先拜相后封侯的公孙弘,实际是「缘饰以儒术」的文法吏。此外,导武帝尊儒的董仲舒,也未得到重用,官位不过「胶西相」、「江都相」。可说武帝是利用儒家思想,加强统治,对儒生实际是「尊而不用」的。至于真正以儒生当政的政府,应在汉元帝时才正式出现,王莽能以儒生形像篡汉,便是儒学抬头的证据。

武帝「讳法」,实有其时代背景。经过秦代以法治国,人民对法家早存愤惧,这是武帝逼于「阴法」的原因。而且儒家与中国人的性格较为相近,武帝因而推行「阳儒」。然而,学者萧公权认为,汉代以后,法家思想并无绝迹,相反,法律更成为国家行政的工具。至于儒家的箴言,却成为「教条式」的支配工具。这明显是武帝「阳儒阴法」带来的后果。

武帝的士人政府,虽是阳儒阴法,却开创了儒生当政的先声。此后,儒学取代黄老治术,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三纲五常、忠君爱国等伦理观念,支配了中国社会二千多年。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人们争相学习,又促成汉代经学发达。因此,武帝的士人政府亦有一定意义。

试述汉代文景之治之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