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试分析秦代覆亡的原因。

秦始皇统一中国,固然是掀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然而他能结束旧时代,未必能开创新局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传国三世,不过十五年便亡,实因以下的原因所导致。

首先,在人民的感受方面,他们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纷扰,早已疲累不堪。然而始皇好大喜功,动辄征发民伕数十万,从事征伐、戍守、筑长城、闢驰道、建陵墓、修宫室等,于是人民的徭役便加重了。据说单被徵用建筑阿房宫的,即达七十万人,难怪董仲舒慨叹「力役三十倍于古」。加以为防止匈奴,始皇不断在南北两路同时用兵,曾经派蒙恬带了三十万人驱逐匈奴,又派了屠睢带了五十万人分五路南下岭南。又不断移民实边,南征百越,军民无异流放。民不堪苦,遂启乱端。

其次,在刑罚方面,秦自商鞅以来,一向以严法为治。至秦始皇即位,更「专任刑罚」来镇压人民。又有「谪遣戍」和「徒谪」的办法,把犯罪的人民编成军队,派到边境防守,规定凡不依期赴役者斩。一人犯罪,诛及三族;一户违禁,比邻连坐。这样严酷的刑罚,再加上无休止的徭役负担,不但不能使人民安定下来,反而会加强人民的不满,这就正如老子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到了秦末,民心早已摇动,因而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暴风雨亦随之来临。

第三,秦始皇的役民措施,严重破坏了劳动力。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的收入每年都大致相同,故当劳动力遭到破坏时,经济亦随着发生动摇。自战国以来劳动力即不断遭到破坏,秦统一后,本应着意于劳动力的保护,然而一连串的征伐和徭役,使劳动力不仅没有受到保护,反较战国时期的破坏更甚。故秦的措施仍朝着破坏劳动力着眼,国家焉得不亡。

第四,是六国旧贵族对秦的反抗。秦始皇虽兼併了六国,但六国没落的贵族势力还相当强大,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时刻妄图东山再起,希望能够产生新的割据势力与秦朝对抗。始皇在世时,六国势力尚未能如何发挥作用。但始皇死后,其内部争权的斗争削弱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六国潜伏下来的反秦势力早已蠢蠢欲动。自陈胜吴广振臂一唿,他们便乘机而起,或割据自立,或参加大泽乡的起义队伍,藉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肢解了秦的统一政权,是反秦的重要力量。其中楚霸王项羽的军队,给于秦军致命的打击,使秦一败涂地,应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话。

第五,是失去知识份子的支持。秦始皇为了统制思想言论,不惜摧残文化,禁绝私学,强制人们「学法令,以吏为师」,使国家法令定于一专。当时除了史官所藏的秦国史纪外,别国史纪,一律烧毁;除了博士所藏图书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一切私人所藏的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全交官府焚去。公元前212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潜逃,始皇迁怒讥讽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这种焚书坑儒的做法,确令天下的读书人感到不满。士为社会的中坚,一个政权如得不到读书人的支持,自难望长久。

上述五项,为秦政权当时所面临的外在危机。但秦之覆亡,除了这些在的危机外,其政权本身的弱点,亦为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这一点上,可再细分为三点讨论。

第一点是集权政策的弊病。由于始皇的野心,企图把帝位传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国事皆取决于己。废封建,置郡县;废井田,开阡陌,使郡尉和县令,皆为流宫,以减削地方权力。土地和财富,皆集中央。又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并集兵权于中央。由于集权政策来得太快,残酷的刑罚来得太兇,矫住过正,脱离实际,遂致一夫发难,便全国骚然。且这种集权措施,以始皇的雄才大略,尚可驾驭,但继位的秦二世,昏庸无能,其纵情声色更。再加上赵高挟拥立之功,变本加厉,肆行诛戮,指鹿为马,赋敛更苛,自不能维持这高度集权的统治,以致加速秦的灭亡。

第二点是秦国本身不脱贵族色彩。秦国是周天子最后封建的一个国家,故其本身是一贵族,自有其不易摆脱的贵族特质。例如过量劳役人民,不恤民力;兴建豪华的阿房宫,及称人民为「黔首」等,都表现出浓厚的贵族色彩。然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平民的地位不断提高,故时代的趋势是由贵族政治转到平民政治。秦的措施违反此项潮流,终于失败在由平民崛起的刘邦手上。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