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佛寺与传说

密祖李畔富之裔按郡志昔蒙诏主宰斯土选立七祖而为灌顶师而畔富是居其一。95

但也有其它的说法说观音大士来到苍洱之间传法给二十五姓个僧侣:

夫西竺有姓名曰阿拶哩是毗卢遮那族姓婆罗门从梵天口中而生教习秘密大道唐贞观己丑年观音大士自干竺来率领段道超、杨法律等二十五姓之僧伦开化此方流传密印译咒翻经上以荫翊王度下以福佑人民。迨至南诏蒙氏奇王之朝,大兴密教,封赠法号,开建五密坛场,为君之师。王重法以公主之女甥,承续助道,和光同境,受灌顶之师也。96

后来南诏王室大兴密宗才将其中七姓封为国师。有一说是这七个僧侣中的杨法津﹑董蒋疋﹑蒙阁陂﹑李畔富﹑段道超为西天竺人。97一直到十五世纪时杨法律、李富畔及段道超这三位「观音的化身」仍被其李姓、杨姓及段姓后裔视为自己的始祖。杨法津98在正统三年的喜赕(即今喜州)杨氏僧侣的墓志铭中记载着提到杨法律是观音摄受的一个僧侣后来被封为「咤力灌顶僧」杨法律取得佛舍利置于班山塔。李畔富99同样在喜赕的李氏「医师」世家墓志铭中也将其祖先推为这个七祖之一。在官方志书中则说杨法律、李富畔和其它的三位天竺僧侣能够役使鬼神唿风唤雨降龙制水救灾禳疫。100其余董蒋疋、张予()辰以及罗倚先的资料有限﹐目前无法进一步说明。

另外﹐十四世纪时一份董姓的墓碑中发现死者生前奉食捐田给佛寺作为「三官七圣」的香火钱;
101
在大理附近有二间寺庙其中有一座佛寺名为「三圣寺」在府城西据传是南诏家庙内供有观音三相世传自西天竺来此三观音便是七圣其中之三圣;另外一间佛寺在县治西北十里处名为「标楞寺」「世传为七圣僧所创」。102这些都说明了七圣/七梵僧/七祖等等是同一组传说的不同称法,指的是某些特定人群的始祖

()、圣僧与名家始祖

这些大姓在追溯始祖时除了前述的是梵()僧、观音以外还有另外二个重要的特徵便为僧侣与清平官(或是布爕)﹐但其实这二者是合而为一的因为这些(有法术的)僧侣成为国家的官员这些同时为僧侣与官员的人成为洱海地区大姓标榜的祖源。这种情形在元朝郭松年时便已经提过所谓的「师僧」(释僧)是国家开科取士的来源。103所以至少我们在碑刻资料中证实郭松年所言的确是相当可靠的。

我们知道在南诏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是僧侣。但是我在元明以来的碑刻资料发现这些大姓的后代都「希望」自己的始祖是僧侣。一方面这与大理国时期的变化有关尤其是观音与妙香国二者所搭配出佛教的宇宙观有关二、大理国时期「释儒」的确是国家优越的教养阶层。三、僧侣代表着「开化」文明的开始。同时,此时的大理国也开始实际地将国家性与个人性的仪式纳入佛教的仪式操作之中,也就是大理国彻底的密教化国家内的官僚系统都是依照密教的宇宙观予以区分而且专职所司也是依照不同的本尊而成为不同的教主。我们在一条1495(弘治八年)的宝贵资料发现这些僧侣是依照宗教的法则设十四学而且拥有自己的「本尊」:

佛法之教始自于汉从彼西竺之国流于震旦中己经数百余载。分别显密三乘显以济物利人密则伏神役鬼。最奥最妙甚幽甚玄能返本还源惟背尘合觉当则大唐己丑大摩伽陀始从中印土至于苍洱之中传此五秘密名为教外别传即蒙氏第七世异蒙习之代也。以立在家之僧钦崇密教瞻礼圣容设此十四之学立斯内外之坛各习本尊而为教主。104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祖源都变成了僧侣。我们来看看在洱海地区的几个重要大姓是如何记载自己的祖源第一,是宣称南诏七圣僧的后代。首先是世居喜州的杨氏<宝瓶长老墓志铭>中便提到他们的祖源是「唐贞观时观音自西域建此土国号大理,化人为善摄授杨法律等七人为咤力灌顶僧」;永乐十八(1420)年的一份<大阿拶哩杨嵩墓志铭>则较详细地说:「其先有杨珠、杨珠觉二师本天竺国婆罗门之种族也。观音定国之初先建叶榆二城请二师从西天来。」105在成化十五年(1479)的一份杨氏僧侣的碑文中便写着「窃闻密裔乃西干净行婆罗门族始祖法律。」另一个杨氏僧侣的碑铭(1487)看来应是与上述同一个祖源则说:「密师杨公﹐……乃西天竺人史城族也。」。106这种身份是世袭下来的杨氏在大理洱海地区也形成一股不同董氏的僧职世家。但其世袭的身份多为「释儒」。107

另外李氏也传说是南诏七圣僧李富畔的后代。108在十五世纪的一份碑铭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说李氏鉅门是观音菩萨从「西乹」带来的,()摩迦陀来到大理建立西苍东洱上下两关。「小奴罗为白皇皇乃西轧阿育王子孙。」109意不甚解但大意仍在于李氏始祖是观音菩萨带来的而「小奴罗」则为「细奴罗」(南诏开国国主)为白皇是为阿育王的子孙。于是蒙氏的十三皇帝将李氏始祖为国师,一直到十五世纪的这位李成,「精通显密,贯彻阴阳,行四业法。」这又是一个观音带来的阿叱力世家。

赵氏也是另一个阿叱力僧世家的例子。赵氏祖地是在赵州建峰有关始祖地有一个关于赵氏的神话传说中赵州的土主是叫作赵康康家无子嗣誔有一美女很多人想要娶这位美女后来蒙兴宗招赵康来到赵州,令他寓于赵州五峰山下,有一天赵康在西面的山上远远地听到一个婴儿的哭声,闻声寻之,发现一个小男婴,便将他带回家抚养。自从将小男孙带回家养以后,「资畜荣盛」,后来听说原来发现小男婴的那座山是一座神灵所住的地方,这位小男孩便是神人之子,为赵氏的始祖。而赵康则成为赵州土主。有趣的是故事并没有交待美女子的去处,但是我们却看到这个建峰神也就是赵康,被封为「外祖建峰」。外祖便是「邦之外亲」的意思,推测,这位美女子应是为兴宗所招,再赐地给赵康。110兴宗王的儿子威成王时封他为「福荫太师」111后来来自建峰的赵氏后裔有的迁到喜洲多将其始祖推至蒙氏时赵铎些为蒙朝的演习。而继承着则是赵波罗他建了洱海有名的荡山寺蒙主敦请他为师,其后裔便「通瑜伽教精秘密术」,112也是一个世袭阿叱力僧的世家。

大理张氏的祖源有二个,一是自称为张乐进求的后裔;113一是自称在观音建国时,自西天请十二神兵,后来这十二神兵便居此邦,分为各姓,张氏妃生焉。其始祖便是张般若山任职「喜州同知」。114到十三世纪张明被封为长老「尊奉家传洞晓释儒……解行双高学业益着」115是一个世袭的阿叱力僧职世家。

是否为七圣僧的后代想来必不是最重要的事惟一要确定的应是神圣的力量。而圣僧的确有这种力量而国家官爵也具有这样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即便不是僧侣的后代但是官爵是相当重要的但无论始于何者二者都必然在后代子孙的描述中结合在一起成为阿叱力的僧职世家的起源。

()九隆氏

喜洲地区的大姓在明中叶期间喜欢称自己的祖先是九隆氏或自称为「九隆族裔」其包括了尹姓、杨姓、董姓、赵姓、何姓、杜姓、张姓、李姓、段姓。116这种自称为九隆族裔的碑铭往往不像过去的墓志铭详细描述每一世系的名字以及政治上的功业只用「九隆族裔」一语带过过去似乎只剩下一个集体的象徵可供交待。这种九隆族裔若如前章所分析的一方面代表着哀牢夷与阿育王的后裔;另一方面则是「龙生九子」是为「九龙」。117

九隆或是九龙是为何在明中叶以来的墓碑中大量出现化约成为名家诸姓的族源?在明中以后在姓氏起源上「九隆」取代了原来的阿育王或是是沙壹也较少人说是某位观音带来的神僧的后代。这与南诏大理国彻底受到政治的打击有关因为这些神圣的来源都在指涉一个王权的基础是来自于国王的神授性质同时名家的始祖也是观音带来的(教法)。在经历了元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后宣称自己以前的国王是观音授权的或是神人的后裔显得相当不妥。因为元朝的忽必略与明洪武统一天下背后另有一套神圣的力量来源在统治了南诏大理国以后势必有一方神圣的力量必须消声匿迹表示臣服于中央王朝。「九龙族」正好代表了妥协的一个关键。九龙氏可以同时与沙壹、阿育王连结。与沙壹连结是因为沙壹的后代是九隆称自己为「九隆族」表示洱海地区人群仍可以保有历来文献典籍中的中国西南哀牢夷的代表地位;与阿育王连结表示阿育王生下的九子其余的八子皆随黄龙而去成为八龙留下第九龙在大理洱海地区。在这个意函下称自己为九隆氏或是九隆族仍间接地、隐晦地保存着长期以来名家大姓为阿育王与观音的后代的意义。118

综合来说,自蒙氏以来洱海地区的居民,自称是观音菩萨带来的,或说是十二神兵留下来的后代在明中叶时则统称是九隆族的后裔这九隆之意已超出原来的「九隆」之意而是龙生九子的九龙氏。可以确定的是姓之初是来自于政治的分封,而运作则是依据各分封地的僧侣予以教化以及整合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秩序,而僧侣成为国家统治的官员,也是神圣力量的维持者与建立者,村落之内的同姓之人皆是其裔孙,以其僧侣为的教法来实践其宗教生活,并且在继承原则上享有国家分封的政治地位。是以,洱海地区的居民,外以继承政治地位,内则继承教法家业,几可说天生便是政治官僚以及观音的后裔。

综论

在这篇论文中是以云南洱海地区流传的传说结构与王权结构作一个比对并进一步分析名家大姓对「起源」的各种宣称方式。笔者在史料上可能会省略一些具体存在的记载
无意在这里讨论人群移民与文化属性的问题。诸如姓源的问题可能是与移民或是个别的流寓有关如唐朝来自于四川的郑回与后代郑买嗣等等是明文记载的;119再者白氏与白居易有关;120陈氏则宣称是南朝陈霸先的后代等等。121同时在大理国时郡号的设立与中原王朝的郡号相同如赵氏称天水郡、段氏称武威郡等等表现了对「中原文化」的仰慕。这些并不会妨碍本文主要的论述。

宗族、佛寺与传说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