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佛寺与传说

85
元朝时忽必略的国师八思巴的地位相当重要﹐他将吐蕃的佛教传到元王室之中﹐同时许多吐蕃的僧侣也大批在大都举行许多的灌顶法会﹐当时大理国留下的许多名家僧侣也到大都去参与这些法会。笔者推测﹐在此时期﹐原来大理国的佛教﹐曾在此时受到相当程度的调整。长期以来﹐吐蕃拉萨城也传说是一个女罗剎居住的地方﹐也是透过佛教的力量予以制服﹐在这里大理地区「观音降罗剎」的传说﹐有可能是在此时传入的。见王啓龙《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页100-127。

86
参考李惠铨、王军<南诏图传.文字卷初探>收于《云南社会科学学报》1984:6﹐页97-105。

87
在清人寂裕所刊印的《白国因由》,收于《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刊》第一辑,巴蜀书社,1998。

88
「有郭邵实者以武功佐奇王﹐又有波罗傍者以文德辅奇王﹐……压罗剎之暴伏龙虎之嗔﹐为开国之臣﹐说者以为文殊普贤二大士之化身。」见《僰古通浅纪》页30。

89
见<邓川大阿拶哩段公墓志>:「唐贞观己丑年﹐观音大士自干竺来﹐率领段道超杨法律等二十五姓之僧伦﹐开化此方﹐流传密印…..迨致南诏奇王之朝﹐大兴密教」﹐又云「唐贞观时﹐观音大士自自域来﹐摩顶蒙氏﹐以主斯土。摄受段陀超等七人为阿叱力灌顶僧。」见徐嘉瑞《大理古代史稿》引石钟健辑《大理喜洲弘圭山明代墓碑录》第一辑。

90
明刘文征纂《滇志》卷之十七﹐<方外志.寺观>第十﹐页560﹑562。

91
<故老人段公墓志铭>(1438)。碑出于洱源邓川。收于《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页180,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92明刘文征纂《滇志》卷之十七﹐<方外志.寺观>第十﹐页575﹑576。

93
《僰古通纪浅述》。

94
《南诏野史》卷上。

95
<故大掾李公同室李氏墓志铭>(1452)收于《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50中、下。

96
<故考大阿拶哩段公墓志铭>(1451
) 收于《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页187,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97
见刘文征纂《滇志》卷之十七﹐<方外志.寺观>第十﹐页576。

98
<故宝瓶长老墓志铭>(1438):「稽郡志﹐唐贞观时﹐观音自西域建此土﹐国号大理﹐化人为善﹐摄授杨法律七人为咤力灌顶僧。」收于《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43上、中。

99
<故大掾李公同室李氏墓志铭>(1452)「世处苍洱之喜脸﹐密祖李畔富之裔﹐按郡志﹐昔蒙主宰基土﹐选立七祖而为灌顶师﹐而畔富实居其一。」收于《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50中、下。

100见刘文征纂《滇志》卷之十七﹐<方外志.寺观>第十﹐页576。

101
<故大理路差库大使菙踰城福墓志铭>(1337)﹐收于《大理丛书.
金石篇》第十册,页20中。

102
明刘文徵《滇志》卷之十七<方外志.寺观>页560、562。

103我们无法在材料中判断是否早在南诏时便已经开始这种情形﹐虽然在碑刻资料中提到「南诏」或「大理」﹐但有时候﹐在元朝中央王朝未进入大理之前﹐是统称为「南诏」或是「大理」。最明显的是出现在<董氏宗族碑>中﹐内容将所有的大理皇帝全名为南诏王。另外﹐在<故南诏姚安奉议大夫杨公墓志铭>(1423)中也写着「公……前元时,先祖仕南诏酋长」见《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33下。另外在<故宝瓶长老墓志铭>:「稽郡志﹐唐贞观时﹐观音自西域建此土﹐国号大理。」这时国号大理﹐其实又应是指南诏国。见《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43上。

104见<大师陈公寿藏铭>(1495)见《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69上。

宗族、佛寺与传说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