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车、敕勒、铁勒、丁零是怎么回事?

高车、敕勒、铁勒、丁零是对同一人群的不同称谓。

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

高车族,北朝人对漠北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称其为“敕勒”、“铁勒”、“狄历”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1图

高车族,北朝人对漠北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称其为“敕勒”、“铁勒”、“狄历”

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称其为“敕勒”、“铁勒”、“狄历”。高车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保存母系制残余。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2图

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高车由六大部落组成: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丁零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留居在原来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东汉进攻北匈奴战胜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族交往。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3图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4图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5图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6图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7图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8图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9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原始居地在今贝加尔湖一带,每当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鲜卑先后迁走或衰弱之机,便入主草原。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10图

383年肥水之战后,入居黄河流域的丁零族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388年翟辽在滑台建立了魏政权,史称翟魏。392年,为后燕所灭。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11图

397年,北魏破后燕后,迁到中原的敕勒部落归降北魏,并分为东部敕勒和西部敕勒。北魏瓦解后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

丁零-高车|南朝称其“丁零”,漠北人称其“敕勒”、“铁勒”-第12图

487年,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罗遂率十万户高车人西迁,至今乌鲁木齐周围游牧。在车师前部建立高车国(487~541)。 高车国在西域存在了50余年。高车对于柔然汗国和北魏,铁勒对于突厥汗国和隋唐,所起作用更是不容忽视。高车和铁勒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占据着漠北漠西广大地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政治动向,对北魏隋唐的历史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导致北魏王朝衰亡的六镇起义,高车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车在漠北。东晋代什翼犍大破高车。西魏大统十七年,铁勒将伐柔然,突厥酋长土门邀击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落,高车遂并于突厥,其后谓之铁勒。

高车、敕勒、铁勒、丁零,同对一人群,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称谓,他实际上就是居于蒙古草原北部的游牧部落集合,主体为黄种人。

高车、敕勒、铁勒、丁零是怎么回事?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