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历史(辽和东丹国)

辽朝,916年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在东北地区西南建立,国号初称契丹。定国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在赤峰北200公里。南临潢水,又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

契丹耶律阿保机仿效汉制,建立都城,一箭定上京
契丹耶律阿保机仿效汉制,建立都城,一箭定上京

大契丹国兴起后,对渤海国发动进攻。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辽国灭亡渤海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于其地,称“人皇王”,因渤海在辽东方,故名为东丹国(东契丹之意)。建都于渤海故都忽汗城,改名为天福城(今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南部宁安),年号甘露。东丹国按照渤海制度治理,君主有权任命百官,每年向辽国贡纳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马一千匹。有四个宰相,契丹与渤海人各有二个。不久,辽太祖死,作为皇太子的耶律倍前往辽皇都宫(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奔丧。最终,主张彻底汉化的耶律倍屈从于不甘心汉化太深的母亲述律平的压力,主动让位给和母亲政治观点一致的弟弟耶律德光。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为使渤海人彻底断绝回乡和复仇的念头,契丹人决定火烧渤海原京城府邑,“帝王宫阙、公侯宅第,皆化为榛莽瓦砾”。大火烧了半月有余,渤海国200多年的文明尽毁于火。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此次迁居辽东等地的渤海遗民总计9400余户,并且契丹灭渤海后所得的103座城池在这次迁移中也多数被弃毁。海东盛国只留得“零落荒城对碧流”,而渤海国的文史资料、文章典籍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宫殿、城堡和陵墓的废墟,留下瓦砾、箭镞和覆满红锈的铁器。繁华盛世,就在一夜之间复归草莽洪荒。天显五年(930年),南迁南京(今辽宁辽阳北)的耶律倍感受到耶律德光仍然对其猜忌,遂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后继者为耶律倍长子耶律阮。

自渤海国灭亡以后,渤海人多次尝试复兴渤海国,但全部失败,大部分渤海人被强制迁移到辽国境内其他州,也有不少部分跑到高丽去了。其间复国运动曾建立起了后渤海、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强悍的契丹所灭。

辽国疆域
辽国疆域
东丹国的灭亡。天显六年(931年),辽按照渤海国的旧例,在南京(辽阳北)设立中台省。934年,渤海国末代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大光显率部民数万逃亡高丽,这次跑的可不少。936年东丹国被辽兼并,同年烈氏一族的烈万华从南海府迁居鸭绿府。938年,烈万华建立定安国。同年,辽将南京改名为东京,这也说明此时辽国疆域向南部推进了,向西收缩了。

征战的契丹武士 耶律阿保机
征战的契丹武士 耶律阿保机
天禄元年(947年)耶律阮成为契丹皇帝,复建东丹国,封耶律安端为明王。应历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东丹国亡,其地直属辽廷。乾亨四年(982年),废除东丹国号,东丹国灭亡。作为东丹国行政机构的中台省一直存在到辽圣宗时期。东丹国的遗民大量聚居于南京(东京)辽阳一带,直到女真金国完颜雍时代仍发挥政治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辽和东丹国)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