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历史(渤海)

渤海国(698年—926年),疆域几经变化,大部时间国土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渤海立国前的形势背景,668年,历经隋唐前仆后继的打击后,唐高宗李治和新罗最终灭亡了强盛的高句丽,唐朝控制了今嫩江—松花江一线以南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北原汉四郡的土地,而三韩的新罗则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丽遗民纷纷反唐,试图复兴高句丽。

事件导火索,696年5月12日,由于武周设在辽西的边将对周边异族的肆意欺压,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人)联络当地的高句丽、靺鞨、突厥、奚等部反唐,占领营州(今辽宁朝阳),斩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当时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首领、原高句丽将领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参加了反叛。武则天立刻派出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将出塞征讨,并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这是个废物,本来则天是想借此役为武氏立威)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统筹全局。8月28日,唐军在在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西硖石谷内)遭遇了李尽忠的埋伏,全军覆灭。9月,武则天派出第二支平叛大军10万人(人可是不少啊,无奈武家除则天外都是废物),右武威卫大将军武攸宜,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右拾遗陈子昂为幕(诗人也上场了)。战事僵持之下,李尽忠病逝,继任者孙万荣继续率领各部反唐联军,派别将绕道迂回唐军身后,攻陷冀州、瀛州,令唐军恐补给线被切断而后撤溃败。697年,武则天急了,以夏官尚书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羽林卫将军苏宏晖为副,率军17万讨伐深入河北冀州的契丹。697年3月12日,王孝杰、苏宏晖进入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军,唐军全军覆没,王孝杰跳崖而死。武则天第四次派出以右金吾卫大将军、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武懿宗,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统帅二十万大军平叛,顿时塞外各部的反唐联合阵线瓦解,突厥人和奚人向大唐投诚并反戈一击攻打孙万荣的契丹军。孙万荣大败,走投无路之下,于697年6月被其奴仆杀死,契丹平定。这次营州之乱,令武周政权付出不小代价,打得很难看。这次叛乱,影响了之后的东北亚政治格局。

渤海国疆域图
渤海国疆域图

渤海国建立,武周平叛获胜后,武则天为安定东北边疆局势,对叛乱发起者契丹痛加武力围剿,使正在强势崛起的契丹受到沉重打击,减慢了契丹发展的速度。同时,武周对参加反唐的粟末靺鞨采用招抚政策,于698年封粟末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是乞四比羽拒绝受封,被唐军追击杀死;乞乞仲象率部向东逃亡中病故。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代父率所部继续逃亡至东牟山,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追击粟末靺鞨人至天门岭,被大祚荣击败,大祚荣借此机会,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故地的忽汗州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朝廷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都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史称“震国”或“靺鞨国”。唐延先欲出兵再次进剿,无奈路途太远,且很快后突厥谋叛,切断了唐与东北的通道,所以唐一时对震国无可奈何。大祚荣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唐玄宗顺水推舟送个人情于713年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立刻将国名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渤海就这么建立了。

渤海大祚荣
渤海大祚荣

渤海的强盛,渤海国第二任君主大武艺(在位时间719-737年)虽然对内采用自己的年号,但与唐朝交往时仍然奉唐朝为宗主国。由于渤海国受到唐朝,新罗和黑水靺鞨的包围,大武艺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主动与中原发展关系,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使用汉字。虽然渤海国侵扰过大唐的边疆和沿海,如732年大武艺派将军张文休率领水军跨渤海湾进攻唐朝登州(山东蓬莱),杀死登州刺史韦俊,渤海好嚣张啊!但总的来说,渤海国与中原可视为“车书本一家”。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再送渤海国王子回国时曾赠诗:《送渤海王子归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渤海国有向唐朝进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进贡凡140余次。762年,唐代宗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唐朝正式将渤海国由羁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郡王)升为属国。渤海立国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渤海国的灭亡,契丹是渤海的世仇,因为当年靺鞨和高句丽遗民的鼓动,契丹发动营州叛乱,最终受到严惩付出惨痛代价的是契丹,而靺鞨带着高句丽遗民东逃建国去了。所以,当顽强的契丹再次强盛的时候,立刻将矛头指向了渤海国。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攻破灭国,对渤海各都城大肆破坏,渤海国北部绝大部分领土被契丹吞并,以其地为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后被王氏高丽吞并。

东北地区历史(渤海)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