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历史(两汉到隋唐)

两汉至隋唐时期的东北地方史,本文只简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室韦、勿吉(靺鞨),鲜卑、夫余和高句丽见本站相应专栏。

先说说挹娄,东北地区的挹娄,两汉时期他们是继肃慎后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东汉以来,临近的夫余势力渐强,挹娄是夫余臣民,扶余对他们征收重税,魏黄初三年挹娄反叛扶余,脱离夫余。扶余多次发兵镇压最终也没有压服挹娄。进入曹魏,魏明帝与魏元帝时代挹娄也向中原王朝进贡,在北魏前也有向中原进贡。唐代时挹娄属黑水部,一直生活到渤海国时代被渤海人统治,在辽代挹娄归属五国部,金代属胡里改路,挹娄是建州女真的族源之一。

东北地区的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日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们与居住在他们南方的契丹人有紧密的亲缘关系,之前同属于柔然。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东突厥汗国被唐军瓦解之后,室韦向唐太宗“朝贡”。8世纪的盛唐时期,室韦分为九部,分布于嫩江与黑龙江交汇处以下的黑龙江河道(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今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居今石勒喀河西岸的为蒙兀室韦部,蒙兀室韦在最西面。

室韦在额尔古纳昆沿岸游牧
室韦在额尔古纳昆沿岸游牧

东北地区的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汉时称为肃慎(近来认为是通古斯人东迁前,楚科奇在黑龙江流域的祖先),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近来认为是迁徙前的吉利雅克或称作尼夫赫),南北朝时称勿吉(勿吉与肃慎,挹娄是同种异族,婚丧习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称呼),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是在黄初中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充许自己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魏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北魏和高句丽关系一直不错。
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灭亡邻近的夫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到隋代,勿吉被称为靺鞨(读音与勿吉相近),部落数十,主要有白山、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来自沸流)、号室、黑水等七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其中最南部的两部粟末靺鞨(粟末水,即松花江)、白山靺鞨与高句丽关系密切,白山靺鞨依附于高句丽。

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史书谓其“每寇高丽”。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而白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丽”。
东北地区的黑水靺鞨,也是整个靺鞨(同羯,意jie)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黑水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记载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  在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691年末与唐朝(武周)发生军事冲突,被武周将领李多祚击败。李多祚本人就是靺鞨籍。

靺鞨人大祚荣(中国史料记述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于698年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人,但时有冲突。 渤海建国之初,黑水靺鞨臻于全盛;在向突厥寻求庇护的十几年中,双方基本相安无事。大武艺时代起,渤海谋求发展,双方很快形成对峙。

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建立的渤海国
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建立的渤海国

8世纪中期以后,渤海国家渐强大,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属渤海。9世纪初期以后,曾经见诸于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吞并,其民成为渤海国家的编户;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不详,不排除仍然对渤海存在臣属性质,但并不曾被渤海吞并,成为其编户。至于9世纪末期以降,渤海盛极而衰,统治层内部倾轧,政治松弛,对编入其领内的和停留在称臣朝贡关系上的靺鞨诸部的政治控制力下降。在此情况下,不曾被编入渤海府州制中的黑水部,利用此机会重新获得独立。当辽消灭渤海后,原渤海府州制内的靺鞨人发展为熟女真,原渤海府州制以外的黑水部靺鞨成为后来的生女真。

唐朝末期东北形势图
唐朝末期东北形势图
东北地区历史(两汉到隋唐)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