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娥姿和阿史那皇后

李娥姿比宇文邕大6岁,是宇文邕最宠爱的女人。那么,本来该统一天下的宇文邕去世后,杨坚夺了宇文家族的天下。他夺位以后,是怎么对待李娥姿的呢?

李娥姿和阿史那皇后

(李娥姿剧照)

李娥姿是南北朝时期南梁江陵民家女。

说起来江陵这地方本来只是南梁的一个郡县,但在公元552年,梁元帝在平定侯景之乱后,由于他在江陵即位称帝,于是江陵的地价便升了值。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

当时西魏趁南梁内乱,先后攻占了益州和襄阳,以致江陵的形势也危在旦夕。

然而梁元帝却在此时向西魏权臣宇文泰讨要益州,且言辞颇为傲慢。

宇文泰于是借机发难,命于谨、宇文护等人率5万精兵攻打江陵。

不出两月,江陵城破,梁元帝被俘遭杀,城中十多万百姓皆被作为俘虏,押送回西魏都城长安。

在这些俘虏中,就有李娥姿及家人。

俘虏的命运可想而知,不是为奴便是为婢。不过18岁的李娥姿人如其名,她容貌秀美,且又是如花年纪,因此被西魏将领献给了宇文泰。

宇文泰见李娥姿果然有几分姿色,所以他便将李娥姿送给了才12岁的四子宇文邕做妾。

一个身份低微的俘虏,凭着姿容做了西魏权臣之子的妾,这似乎已经是很好的归宿了。

然而这才是李娥姿幸运的开始。

公元555年,宇文邕被封为辅城郡公。此时的宇文泰经过苦心经营,已经架空了西魏皇帝的权势,篡位只差“禅让”这一步了,所以年少的宇文邕未来必定贵不可言。

难得的是,宇文邕不仅未来可期,而且还特别宠爱李娥姿,这让李娥姿颇感安慰。

然而世事难料,眼见宇文泰就差一步了,他却在北巡中染病而亡。

情急之中,宇文泰将未竟事业托付给了侄子宇文护。

在宇文护的操持下,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接受元废帝“禅让”,登上了帝位,于是北周帝国得以建立。

但是人都有私心,更何况在权力面前。

宇文护由于擅权专政,颇让朝臣和宇文觉不满,于是阴谋诛杀他,谁知事泄,宇文觉被废黜毒死。

此后,宇文护又立宇文毓为帝,但宇文毓聪慧好学,很有学识,这让宇文护十分忌惮,最终也将宇文毓毒死。

在这个过程中,宇文邕一直没有露出锋芒,反而和李娥姿恩爱非常,甚至还生下了长子宇文赟。

李娥姿和阿史那皇后

(宇文邕剧照)

对于堂弟宇文邕的表现,宇文护颇为满意。于是在公元560年拥立他登上了帝位,而备受宠爱的李娥姿却并没有被封为皇后。

好在李娥姿圣宠不衰,再加上朝中又有宇文护擅权专政,宇文邕一方面对宇文护曲意尊崇,一方面又和李娥姿经常饮酒作乐,以麻痹宇文护。

但是,宇文邕虽然没有做出雷霆举动,但他也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所以他一边暗中拉拢势力,一边伺机扳倒宇文护。

如此过了3年,宇文护在征伐北齐的过程中,由于战败,导致吞并北齐的计划再次搁浅,这让他在朝堂中的威望大不如前。

宇文邕看在眼里,开始行动起来。

他深知此时的北齐与北周势均力敌,而突厥的势力也不容小觑。因此他数次派出使臣向突厥木杆可汗提亲,希望能与之联姻,迎娶他的女儿。

如此三番五次的请求,终于让木杆可汗同意将女儿阿史那氏嫁给他为皇后。

谁知,当迎亲的使者来迎接阿史那氏时,木杆可汗却又将阿史那氏许配给了北齐皇族。

这让北周的使者面面相觑。由于不能复命,他们只得留在突厥,和木杆可汗讲仁信礼义,希望以此感化木杆可汗。

但是,和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显然是对牛弹琴。

李娥姿和阿史那皇后

(阿史那皇后)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天上刮起了怪风,把木杆可汗的帐篷吹毁了,且这场怪风一连吹了上十天。

木杆可汗大惊失色,以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所以这才同意让北周使臣们带走才15岁的阿史那。

阿史那抵达北周后,被宇文邕封为了皇后,且很得敬重。

不过,这毕竟是一桩政治婚姻,所以宇文邕对她虽然有礼有节,却并不与她亲近。

公元572年,宇文邕终于使计杀死了宇文护,并铲除了他的势力。

自此,宇文邕才算真正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大权。

只是,宇文邕纵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上天却没有给他时间去完成这个伟大的梦想。公元578年,宇文邕在攻打突厥的途中,由于旧伤复发,不得不退回都城洛阳,然而在回到洛阳不久便病逝了。

由于阿史那皇后没有子嗣,李娥姿的长子宇文赟顺利继承了帝位。而李娥姿因此也被尊为皇太后。

宇文赟是个很荒唐的皇帝,他在位一年便将帝位禅让给了儿子宇文阐,李娥姿再次被改尊为天皇太后。

然而,做皇太后也就一年光阴而已,沉湎于酒色之中的宇文赟便因此纵欲过度而去世了。

此时宇文阐年纪尚幼,军政大权便落到了宇文赟的岳父杨坚的手中。

仅数月而已,杨坚便篡位夺权,改“北周”为“隋”,至于宇文阐则在不久后便为杨坚所杀。

此后,杨坚为了巩固政权,又对宇文家族进行了疯狂的屠戮,其中李娥姿与宇文邕所生的次子宇文赞及其孙儿也尽被诛杀。

眼看着儿孙尽诛,却不能保护他们,李娥姿痛苦万分。但是她一个妇人又能怎样呢?最终她只得选择出家为尼,在寺庙里度过了残生。

李娥姿和阿史那皇后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