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本姓慕容:谈鲜卑慕容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穆桂英本姓慕容,鲜卑后裔

-穆桂英本姓慕容,鲜卑后裔-第1图

穆桂英:慕容=穆容=穆=莫缘=莫允=巴云都勒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 穆桂英的性格很难从汉族女性中找到渊源,她很可能有草原民族的血统。中国的穆姓,除了源自商汤的汉族后裔之外,还有北魏王朝丘目陵氏,以及满清入主中原的满洲旗人改姓为穆。

关键词 慕容 穆容 穆桂英 莫缘

穆桂英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业的孙媳妇。虽然史书上无记载,但民间都认为穆桂英当有其人,而且是一个顶天立地、勇冠三军的女英雄。民间说她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具备很多妇女没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出类拔萃的英武行为: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男人不同意,就把他缚绑,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刚过门的媳妇,就敢於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柔中有刚,刚中见柔;每临战阵,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完成了忠节大义。

-穆桂英本姓慕容,鲜卑后裔-第2图

穆桂英

穆桂英的性格很难从汉族女性中找到渊源,她很可能有草原民族的血统。中国的穆姓,除了源自商汤的汉族后裔之外,还有北魏王朝丘目陵氏,以及满清入主中原的满洲旗人改姓为穆。据《保德州志》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河曲、保德2县)的穆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桂英姓实为慕容氏。

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该部落进入中原后,就以“慕容”为姓。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238 年,莫护跋带领部落士卒随魏太尉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有功,被魏明帝封为率义王。从此,慕容鲜卑族入居棘城(义县境)。从此,慕容氏家族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建国立业,叱咤风云。经由莫护跋、慕容木延、慕容涉归三世的努力称雄于北方,慕容氏盛时,尝东侵高句骊,北并夫余,西破宇文氏。今辽宁全省,吉林西南境皆其地。

西晋时,慕容廆(又作奕洛瓌、若洛廆,269-333)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继位后于公元238年率部迁回辽西,居于徒河之青山,公元294年定都大棘城,不断吸收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在中原无法生存的大批流民和汉族知识分子,为逃避战乱,纷纷涌入辽西,成为慕容廆座上客,建立典章制度,为慕容皝的前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慕容皝,字元真(297-348),小字万年,是慕容廆的第三子。337年称燕王,史称前燕。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慕容皝汉化较深,崇尚儒学、喜好文籍,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经过几年的鏖战,消灭了段氏鲜卑和宇文鲜卑,又让扶余和高句丽俯首称臣,大大扩展了前燕政权的势力范围,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慕容皝死,子慕容儁(319~360)继位。公元352年,慕容儁在蓟(现在的北京西南)称帝,署置百官,史称前燕。慕容儁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称皇帝的人。前燕与东晋隔江对峙,雄据华北。360年,慕容儁死,子暐继位。370年,前秦苻坚、王猛率大军围攻邺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前燕灭亡。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利,那些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趁机起兵复国。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于384年称燕王,定都中山。史称后燕(386-407)。据有幽、冀、平三州,即今河北、辽西地区。397年,后燕慕容宝在中原被拓跋魏打败,将都城迁回龙城。慕容熙(385~407)当后燕皇帝时,大兴土木,连年征战,滥杀无辜,宠幸奸小。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公元407年,冯跋和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慕容熙,拥立后燕主慕容宝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又称高云)为天王。后燕亡。

409年十月,高云被其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北燕。436年,北魏大军攻龙城。五月,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

北燕灭亡以后,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融化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中间。他们中大部分人或者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个字改姓“容”。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欧阳修《杨琪墓志》写到:“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宋代杨家将杨文广的堂兄,所以卫聚贤以为杨门女将穆桂英的“穆”姓,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杨家将及其考证》)。杨琪既娶于穆容氏,杨文广与穆容氏联姻,自然也是可能的。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坚持原姓,如北魏有青州刺史慕容白曜、五代十国时有慕容彦超、宋代有慕容延昭,等等。

“慕容”之名,记载最早的是王沈的《魏书》,此书已佚,在《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注中,曾引述该书。云:鲜卑檀石槐在漠北,“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其大人曰柯最、阙君、慕容等,为大帅。”那么,“慕容”是怎么来的呢?

依据慕容氏之先曰莫护跋,有人考证他们祖源波斯。莫护跋当古波斯语Mogu-van的对音,mogu是拜火教教职名,犹言火师;van是“所有者”、“追随者”之意(《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吕思勉说有一种可能:“慕容”由祖名“莫护”转音而来(《吕思勉读史札记》,1982)。

第二种是来源于Moron(河)的译音。苏日巴达拉哈说:“慕容先人无此姓氏,曾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祖木延位至左贤王,父涉归拜为单于迁辽东。二子以河为名曰吐谷浑(吐护真水,今之老哈河),曰奕洛(古袅娜个水,又名饶乐水,今之西拉木仑)。奕洛,取河为姓,蒙古语‘木仑’为江河之江,美书为慕容”(《蒙古族族源新考》)。

第三种是《晋书·慕容廆载记》的说法:“魏初,莫护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为慕容焉。”

第四,《晋书·慕容廆载记》又说“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通志·氏族略》也采此说,记载:高辛少子居东北,裔后从辽西,号鲜卑,涉归为单于,自云“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

第五,《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柯最阙,居慕容寺。所以有人说慕容源于寺名。

对《晋书》的两种说法,《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均加驳斥,但从语音上考察,“步摇”说很可能也含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说,在莫护跋时期,“慕容”的读音就是“步摇”。“慕容”(MuRong)和“步摇”(BuYao)两者的发音,在现在的中国语音中已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慕”声母为m-,“步”声母为b-,似不可通,但“陌”、“貊”、“絔”现在都读mo,却都用“百”作声旁,说明在古音中,m- 、b-确实是可以相通的。笔者认为,“慕容”与“步摇”相联系完全是巧合,但反映当时“慕容”读音如“步摇”却是正确的。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步摇本是指一种首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则摇动”应是“步摇”的原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步摇”一词在文献中屡屡出现,或称步摇,或称“金步摇”,或称“步摇钗”、“步摇花”。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步摇实物,主要出土在慕容鲜卑遗迹中,且大量是冠上或头上的装饰。最先是在北票房身前燕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金枝花饰。另一种步摇服饰品出土于北燕冯素弗墓(415),是一件六枝步摇金花,就是文献记载的慕容鲜卑贵族普遍使用的“步摇冠”。

-穆桂英本姓慕容,鲜卑后裔-第3图

但“慕容”不可能用汉语解释。王钟翰说:“慕容,初为部落大人名,后以为氏。后世学者认为慕容是鲜卑语‘富’字之音译”(《中国民族史》)。也就是说是bayin/bayan的对音。“步”的上古音为buɑk,“容”的上古音为ʎĭwoŋ,合起来正是锡伯语bayin/bayan(富,丰富;浓眉的浓)的严密对音。很有可能,慕容氏的祖先很富有,或者其中一位首领具有浓浓的眉毛,人们才呼其为bayin/bayan的。以后又转为族名。汉人不懂鲜卑语,将其附会为头饰“步摇”。

拉施特《史集》中曾提到一个突厥部落bāīndur,释为“愿该地区经常富有”;《突厥世系》释为“仁慈的人”。李树辉指出,这就是东汉桓帝时的慕容氏,亦即《魏书·高车传》中的“莫允氏”(《乌古斯和回鹘研究》)。

莫缘是柔然(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的官号。《北史·蠕蠕传》有“俟利莫何莫缘游大力”;《魏书·肃宗纪》有“蠕蠕莫缘梁贺侯豆率男女七百人来降”。后亦为突厥人沿用。《周书·赵文表传》突厥遣周使者有“罗莫缘”,这个“莫缘”不是名字,而是官称。刘茂才指出,“莫缘”与回鹘葛勒可汗的原官号磨延啜中的“磨延”,同为蒙古语bayan的对音(Die Chinesischen Nachrichten zur Geschichte der Ost-Turken,1958)。至宋代时,生活在高昌地区突厥人还曾以“磨榆国”之名见诸《宋史·唃厮啰传》。

关于该词的含义,《隋书·突厥传》载突厥启明可汗在给隋文帝、隋炀帝上表陈谢,均称隋文帝曰“大隋圣人莫缘可汗”、“圣人可汗”、“圣人先帝莫缘可汗”、“圣人先帝”。中国史籍译写少数民族词意,也有将音译与意译联在一起书写的。据此,疑莫缘乃圣人之意。

1999年出土于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志》,记述虞弘父亲,在柔然政权中担任过的官职中就有莫缘,虞弘本人还由莫贺弗转任莫缘,因而莫贺弗有别于莫缘亦得到印证,可见谷霁光猜测莫缘即莫何、莫贺之别译(《史林漫拾》,1982),自然不能成立;但也无可争辩,莫何、莫贺(bagha)与莫缘(bayin/bayan)是同源词。但它们为什么在柔然官职中属于两个不同级别的职称呢?

护雅夫考察了隋唐史籍中铁勒诸部俟利发、俟斤两个政治称号的全部用例,他发现,俟利发和俟斤都是可汗部族以外各部首领的称号,而俟斤随着实力的上升,会改称俟利发。他对《隋书》记铁勒“俟利发俟斤契敝歌楞”将俟利发与俟斤重迭在一起感到困惑。罗新说,俟利发与俟斤的演化过程是不平衡的,很可能俟斤的这一过程早于俟利发,名号凝固为官称的同时,也开始了贬值过程,表现在制度实践中,越是古老的名号,越可能被用于较低级别的政治职务(《中古北族名号研究》),这一解释也适用于莫贺与莫缘。

穆桂英本姓慕容:谈鲜卑慕容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