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语言文字

鲜卑语言文字方面,鲜卑语言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就是普通话哟)、北语、胡语或者胡言,鲜卑语和源自东胡的柔然、契丹、蒙古的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鲜卑语言应该和今天的蒙古语有些相似,或者就是蒙古语的前身,估计如果成吉思汗穿越到十六国时期,他可以和那些前燕后燕南燕的慕容们艰难地对话交流。

鲜卑语言使用时期自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或者超越汉语的权威性语言。变化发生在北魏中后期,孝文帝和冯太后(出自北燕,先世是鲜卑化汉人)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这些无疑导致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而恰恰是因为汉化步伐太大,激起鲜卑保守势力反弹,引发北部六镇叛乱。六镇之乱后,学习鲜卑语言成为时髦的热潮,胡风较深的六镇部众再度强势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停止汉化掀起了鲜卑化热潮。高欢就是那个时代鲜卑化汉人的代表,在朝堂上在军营里,高欢都说鲜卑语,高欢和斛律金领着士兵唱敕勒歌,当时必然用的是鲜卑语,尽管斛律金是铁勒人。但是,相比较历史悠久、人口庞大的汉文明,鲜卑文化必竟远远落后于汉文明,几十年动荡时期过后,随着北周局势的稳定,汉文化地位再次上升,鲜卑文化衰落下去,朝堂上改说汉语了。到了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北魏改姓和改常用词来一窥鲜卑语原貌,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一些线索。鲜卑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语音相近转写提供了一些鲜卑语言的语音信息,语义相近直译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独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更改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么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 日本人白鸟库吉与方壮猷等现代学者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词语原名与汉名为鲜卑语语音语义对应汉语语音语义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对比研究。中国人这方面工作做得还太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鲜卑文字,非常遗憾,史书明确记载鲜卑人有自己的文字,但找不到可考的凭据资料,到底是字母文字,还是模仿汉字的方块字,目前仍没有研究清楚。《隋书·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 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待后人挖掘吧。鲜卑文字仍是史学之迷。

鲜卑语言文字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