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简史

乌桓与鲜卑一样都是“东胡”的一支,又称作“乌丸”。公元前3世纪末,也就是秦末,东胡被匈奴攻破后有一部分迁居到乌桓山。根据考证,乌桓山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的地方。

乌桓山

汉武帝击败匈奴之后,乌桓臣属于汉朝。于是汉武帝把乌桓南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开始设置乌桓校尉,让它替汉朝北御匈奴。

汉光武帝的时候,乌桓首领向汉朝朝贡,接受了侯、王、君长的封号。然后又率领乌桓从五郡塞外大规模南迁到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也就是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扎放牧。他们分成了若干个部落,各自为政。

乌桓游牧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随后袁绍便病死了。建安十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投靠今天冀东、辽宁一代的乌桓。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绍的势力,巩固北方,在建安十二年发动了讨伐乌桓的战争。

官渡之战后,曹操攻打乌桓

乌桓这个民族拥有游牧民族的特点——贵少贱老,也就是看重年轻力壮的人,轻视年老体弱的人,而且血族复仇之风盛行。

“血族复仇”又称为“血亲式复仇”,原来产生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以氏族为单位结合在一起共同面对外族,一个氏族成员流血就等于整个氏族成员的血,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有为其复仇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好斗,因而乌桓人的战斗能力非常强,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常常被征调参加战争。“二张”张纯、张举发动叛乱的时候,勾结的就是乌桓。东汉时抵抗匈奴,乌桓人多有参战。

但是乌桓并非完全依附于东汉,即使是东汉最强盛的时期它也经常有小规模的叛乱。不过乌桓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曹操则终结了它统一的可能性。

建安二十三年,乌桓联合鲜卑反叛,被曹彰、田豫打败,实力再一次被严重削弱。乌桓后来被鲜卑所占领,残留在故地的乌桓人与鲜卑融合,而迁徙到内地的乌桓人则被汉人同化。

乌桓没有坚持到北方民族的黄金时代五胡乱华,就融和殆尽了。

乌桓简史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