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后裔维吾尔在新疆的现状

历史上的铁勒、回纥、回鹘后裔维吾尔族,总人口为8499393人,主要聚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的维吾尔族总人口8345722人,占全国维吾尔族的总人数的99.4%。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我国维吾尔族的最主要聚居中心,尤其喀什噶尔(喀什)绿洲、和田绿洲、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段的吐鲁番盆地,也是我国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以及吉木萨尔、奇台一带,也有零散分布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另外,在内地的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绳池县,也有内迁的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现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欧亚大陆中心腹地,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新疆整个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1/4,与八个国家接壤,由北向南依次为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学过初中地理都知道,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也就是山脉与盆地相间,盆地被高山环抱。新疆北面阿尔泰山,南面昆仑山,天山横亘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地理条件迥异的两个区域,自然景色各异、风貌迥然不同。习惯称呼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南疆,有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中央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有孕育克拉玛依油田的准噶尔盆地和宽阔富饶的伊犁河谷地。另外,在天山东段,有我国陆地上海拔最低、夏天气温最高的吐鲁番盆地。

新疆自然现状,新疆河流众多,大山融雪和降水是新疆河流的源泉,新疆有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由于深居内陆,其余河流都是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和叶尔羌河、玉龙喀什河、车尔臣河灌溉着南疆塔里木盆地四周绿州肥沃的土地,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及玛纳斯河哺育着北疆广阔的田野和牧场。新疆许多内流河的下游,形成湖泊,有罗布泊、博斯腾湖、布伦托海、艾比湖等,新疆湖泊盛产鱼类和芦苇。

新疆各个方向都远离海洋,美丽的新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南疆干旱而温暖;北疆较为寒冷,雨雪充沛。新疆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为分布在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的绿洲提供了灌溉水源。在盆地边缘的沙漠和戈壁开发绿洲,是自古以来西域居民印欧人、突厥、回鹘、维吾尔族农业的特色。小麦、玉米、水稻是新疆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盛产棉花等经济作物。新疆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新线天山一带有蕴藏量极大的煤和铁,阿尔泰山很早就以盛产黄金著称,昆仑山的和田玉从远古时期就为内地所知晓,新疆还有各种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绵延千里的油气田、亟待开垦的可耕地,地热、风能、太阳能也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新疆好地方!最美的地方还是新疆!

“维吾尔”是新疆维族自称,本意是“团结”、“联合”、“协助”。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内地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拼读译写。4世纪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称为“韦纥”。788年以前中称为“回纥”。788年奏请唐朝改称“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名字改得好!也由此可见回鹘对汉文化的熟悉),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一直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1935年统称为“维吾尔”,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从读音可看出,从4世纪的袁纥到现在的维吾尔,实际上这一民族的称谓基本没有变化。

现代维吾尔语是回鹘后人维吾尔民族的共同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突厥语阶段(不确定-13世纪),察合台语阶段(14-18世纪),近代和现代维吾尔语阶段(19世纪-现在)。在我国,现代维吾尔语分为乌鲁木齐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标准语以乌鲁木齐中心方言为基础,以伊犁—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这不是新疆维吾尔最密集的区域)。维吾尔语与周边同语族的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亲属语言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独具的特点。乌兹别克是与新疆维吾尔最近的。

现在专家考证,维吾尔族历史十分悠久,是北方较早掌握文字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分布地区,维吾尔曾采用不同的字母系统书写自己的语言,文字名称也不相同。8世纪在蒙古高原腹心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回纥人曾使用突厥如尼文。在9世纪至15世纪之间,今天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葱岭西的回鹘人都曾使用过以粟特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一说认为这种回鹘文的产生甚至要早于突厥如尼文,见文后注),但各地区使用的时间长短不同,东部的回鹘佛教徒使用的时间最长。回鹘文是在西边胡人文化影响下由粟特文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音素文字,碑铭及出土文献也反映了突厥语族群从对粟特文的借用到改造的演变和发展轨迹,而借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突厥语也就标志着回鹘文的产生。

回鹘文字母后来还被蒙古族和满族人民所采用,经过一定的修改和完善,成为蒙古文和满文所使用的字母,一直沿用至今。 
九世纪葱岭西回鹘和突厥葛逻禄等部建立的喀拉汗王朝,从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后,受宗教影响,喀喇汗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称为王朝突厥文。这种文字随着伊斯兰教的圣战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在15世纪基本取代了回鹘文,成为维吾尔族和新疆、中亚一带突厥语诸族中通用的文字。由于起初主要使用在原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领地,所以称为察合台文。现在新疆通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在1960年,维吾尔文曾进行过拉丁化的文字改革,但未成功。

注:《多罗郭德纪功碑》的出土,可证回鹘文最晚在552年就已开始使用,另外,蒙古国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古墓群发现的以粟特文字母书写突厥语kif(i人,妻子)字样的代人木牌,还揭示着回鹘文极可能于482年已开始使用。以前通常认为回鹘文是继如尼文之后开始使用的,就目前所见碑铭及出土文献可以推断,回鹘文使用历史要远早于如尼文,很可能是最早用来拼写突厥语的文字体系。

回鹘后裔维吾尔在新疆的现状 
  关于回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