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突厥的历史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

网络上有中国古代疆域变化视频,在武则天称帝时,整个大唐的颜色变成武周的颜色,同时北方蒙古高原突然变成了一股独立的势力,不再属于中原政权版图。

这就是东突厥人的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或突厥第二汗国。

也就是说43年前李世民消灭东突厥和薛延陀两大汗国的成果,在武则天篡唐的那一刻彻底失去了,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政权唯一一次统治范围达到了贝加尔湖畔,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图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李世民征服蒙古高原,中原北方边境平静了三十年】

初唐时期李世民在蒙古高原上两次用兵,消灭了东突厥和薛延陀两个汗国,唐高宗李治初期又平定了东突厥残余车鼻可汗的叛乱,之后大唐的北方平静了许久,史书上原话是“凡三十年北方无戎马警。”(《新唐书》)。

这种平静一直持续到了唐高宗李治后期,李治只余下三四年的生命了,真正统治大唐的是武则天这位准女皇。随着李世民时期的领军将领因岁月流逝而凋零,武则天为了稳固地位开展的政治清洗也清除了大批能征善战的军中将领,唐王朝在蒙古高原的控制能力逐步开始下降。

实际上这种控制力下降从李治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李世民留下来的底子太厚,当年在蒙古高原上的胜利加上大量突厥人被内迁,蒙古高原已经被过了几遍筛子,小娃娃再成长起来也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这才是李治时期北方平静的根本原因。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2图

(蒙古高原)

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在李治后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多次有人起兵叛唐,但训练不足、装备低劣,在唐王朝名将裴行俭挂帅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很快就烟消云散,并未对唐王朝造成大的影响。

李治时期,能够在朝鲜半岛和西域东西两个方向用兵,很大程度得益于蒙古高原的稳定。

蒙古高原连接了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在中原王朝控制下时,东北、西北就不会闹出大乱子;而一旦失去,就打通了北方各游牧民族之间的联系,成为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策源地,对中原政权的威胁要大得多。

李治时期对蒙古高原的近似放任,使隐藏在草原深处的东突厥人有足够的时间成长起来,并在李治后期和武则天时期再一次实现辉煌,成了了后突厥汗国,一直到盛唐时期才被彻底消灭。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3图

(蒙古高原)

【说到后突厥,就要说一个在大唐的突厥留学生】

后突厥存在了63年,经历了10任可汗,前期主要是和武则天做对,也是后突厥发展壮大的一段时期。

武则天可以算作大唐皇家政治学院的旁听生,她的后突厥对手并非某位可汗,而是另一个生在大唐、长在大唐的突厥留学生——暾[tūn]欲谷。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武则天这个旁听生与暾欲谷这个留学生之间的战争,武则天比暾欲谷大了二十多岁,但这个小弟弟对大姐姐却一点情面也没有留。

暾欲谷又名阿史德元珍(有争议,也有说法是两个人,本文把两个名字的事迹合一介绍),是东突厥残余势力在唐王朝的质子,在大唐一直生活到快40岁。

这段成长经历使这个草原贵族有了学习中原文化的机会,可以算是一个唐朝通,后来得到单于都护府一个小军官的职位,对唐王朝政治、军事都非常了解。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4图

(暾欲谷估计没有资格参加这种仪式)

在暾欲谷年近四十的时候,因犯错被单于都护府长史捉拿,准备治罪。暾欲谷就说要招降突厥部落以赎罪,借机逃走,投奔了一个突厥反叛势力,首领是骨咄[duō]禄。

骨咄禄就是后突厥的第一任可汗,当时只是一个不大的反叛势力头目,不久前带了十七人起兵,采用游击战与唐王朝周旋,靠劫掠九姓铁勒的人口、牛马羊为生,也有了一个根据地黑沙城(现内蒙呼和浩特北),手下数千人,刚刚自立为可汗。

暾欲谷的投奔使骨咄禄如鱼得水,这些游击队正需要暾欲谷这种有知识、有文化、经过大唐正规训练、对唐王朝内情熟悉的人加入提高档次,于是暾欲谷被任命为骨咄禄的副手,之后对抗武则天开始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战术也更加灵活。

有了谋士的后突厥开始频繁入寇北方边境地区,虽然攻打坚城一般不会成功,但野战往往取胜,曾有过造成唐军数千甚至上万伤亡的记录,并且能把掳掠的人口财物完好的带回草原,使后突厥的势力日益强大。

武则天给人改名字起外号的毛病又犯了,给骨咄禄改名叫不卒禄,这个毛病她从当年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时就养成了,一直持续到她死去,不少人被她改过名字。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5图

后突厥的崛起也是对北方九姓铁勒、东方契丹各部落的威胁,终于爆发了一次铁勒、契丹、大唐三方联合攻打后突厥的军事行动。暾欲谷得知此事之后,先发制人攻打北方隶属铁勒的回纥部落,取得大胜,并在都今山建都,联合军事行动也半路夭折。

大胜之后的后突厥声势大振,整个蒙古高原上的草原部落纷纷投靠,后突厥这时才开始有了与中原政权对抗的实力。

而与此同时,武则天篡唐称帝,之前大唐名将裴行俭、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人也都去世或被迫害而死,军无名将、兵无战心,武周的军事力量降到了谷底。

因此,虽然骨咄禄是八年前就自立为可汗,后突厥立国也从那时开始计算,但真正蒙古高原脱离大唐版图,还是要从武则天称帝那一年算起。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6图

(从此失去的贝加尔湖——北海)

【后突厥第二代可汗,玩弄武则天于股掌之中】

不久,骨咄禄死去,他的弟弟默啜可汗继位,是后突厥第二任可汗,也是一代枭雄。还是暾欲谷辅助,开始了后突厥汗国的第二轮扩张。

暾欲谷亲自带兵入侵武周,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纵横往来,把武周二十三座城池夷为平地;

之后暾欲谷对西方北方的黠戛斯、突骑斯以及西突厥势力发动了攻势,先是远征突袭黠戛斯,俘虏其可汗,逼降其部落;又翻越阿尔泰山、渡过额尔齐斯河,以少胜多大破突骑施十万大军,还是俘虏其首领;之后乘胜追击,在西突厥势力范围内数次大战,“运回了无数的黄金、白银、姑娘妇女、单峰驼、珠宝”。(古代突厥文碑铭记载)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7图

(单峰驼)

对武则天,后突厥也一直政治、军事手段齐出,在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唯一感觉就是武则天不是后突厥的对手,一直在被玩弄,一直在吃瘪。

后突厥入侵武周,武则天派了自己的面首薛怀义领军防御,未等交战,后突厥带着掳掠的财物人口退兵。之后后突厥默啜可汗派遣使者向武周称臣求和,武则天竟然高兴地接受了,给默啜可汗封官进爵,把这个从自己手中夺取蒙古高原、入侵中原毁二十三城造成无数损失的仇人这么轻易的给原谅了。

之后就是武周的营州之乱,东北早已内附的契丹叛乱,武则天数次镇压失败,还损失了王孝杰这位收复安西四镇的一代名将。默啜可汗说可以帮助武则天平定契丹叛乱,武则天就又愉快了接受了这个请求,趁着契丹与武周军对抗的机会,后突厥攻战了契丹的大本营松漠都督府,获得了大量人口和契丹的百年积蓄。

营州之乱平息后,默啜可汗再次以有功之臣的身份找到了武则天,主动当武则天的义子,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中原的王族,同时向武则天索要大批粮食种子、农具、财物,以及原来东突厥内迁的人口。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8图

(一代女皇武则天,确实难以评价)

武则天交付了物资,把数千户东突厥人口驱逐到黄河以北,满足了默啜的全部要求,后突厥从此开始了草原民族从游牧经济变成农耕游牧混合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对中原政权造成严重后果的战略性错误。

之后武则天把自己的侄孙武延秀派过去娶媳妇,结果默啜说我女儿要嫁给李唐的亲王,而不是你武家的人。

好响亮的一记耳光。

默啜扣留了武延秀,出兵十余万入侵中原,武则天按惯例又给默啜改了名字,派自己的侄子率军反击,但后突厥兵如入无人之境,在武周河北境内纵横往来,攻破数座城池。

武则天无奈,重新立李显为太子挂帅,并由狄仁杰领兵出征。默啜退兵,一路烧杀,中原百姓死伤惨重。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9图

(游牧农耕混合经济的草原民族)

从当年骨咄禄起兵反唐,到默啜大举入侵,不过短短16年时间。在李治和武则天的英明领导下,唐王朝和武周不但丢了朝鲜半岛、青海吐谷浑、中亚十六州都督府,还丢了蒙古高原,李世民辛辛苦苦打拼二十年取得的战略优势,被李治和武则天全部葬送。

谁还说李治和武则天是唐王朝的杰出帝王? 这些情况看不到么?

武则天后期,后突厥一直在消化战果,毕竟立国时间短,内部各个部落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镇压,后突厥没有再大规模入侵武周,武则天也好像忘记了还有这么个敌人,双方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和平状态。

在武则天在位的最后几年,默啜又派使者来找武则天表示和平意愿,要把女儿嫁给李显的儿子,并放归了被扣押六年之久的武延秀。

这时武周已经开始逐步从武则天的政治清洗当中恢复过来,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各方面的战局也基本稳定,后突厥已经没什么可乘之机了。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0图

(蒙古高原)

【唐王朝复辟,后突厥又尝试了一下】

神龙革命武则天下台,唐中宗继位。默啜认为对手换了新人,要试试看成色如何,于是连续入侵崭新的唐王朝。

这时唐王朝出现了一位名臣、名相张仁愿,击败后突厥入侵,并收复了漠南地区,力排众议在漠南建设了三座受降城,实际上就是军事堡垒。以这三座城池为依托,设置烽火台1800座,彻底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中原的道路。唐王朝在蒙古高原进可攻、退可守,防线向北推进了数百里,北方战略形势大为改观。

这段时间一直到李隆基上台,默啜与唐王朝时而友好、时而敌对,既多次入朝称臣,又不断派兵入侵,南路被三受降城阻断了,就在西域打主意,但一直没有占到太多的便宜。

而在默啜的领导下,后突厥内部也是内乱频繁,默啜一直在用武力压制,整体形势开始变坏。默啜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晚年昏庸残暴,和之后的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等其他顶级游牧民族首领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武则天在这个对手面前完败,还好意思与李世民等人相提并论?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1图

(蒙古高原)

【后突厥的最后辉煌和灭亡】

默啜当了15年后突厥可汗,在李隆基继位后第4年死在北征九姓铁勒的归途当中,是被敌人溃兵所刺杀,和之前东吴孙策的死法差不多。按惯例,游牧民族进行了一轮内部争斗,后突厥首任可汗骨咄禄的儿子获胜,这就是后突厥的第三任毗[pí] 伽可汗(中间被杀的小可汗不算了)。

刚才说的留学生暾欲谷还在,毗伽可汗是他的女婿,之前暾欲谷被默啜闲置在家,虽然已经70岁了,但仍然有一定影响力。暾欲谷还有10年寿命,余生实现了后突厥的重振,把从唐王朝学来的全部知识都用在对抗唐王朝上面。

暾欲谷一方面招揽当年东突厥投唐的降人,一边调整对唐政策向李隆基请降,这种不要面子只要里子的务实政策被李隆基识破,双方有过数次小冲突。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2图

(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暾欲谷在后突厥内部说服了毗伽可汗,这里体现出他对唐王朝和中原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毗伽可汗要修建城池和寺庙的时候,暾欲谷说:“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彊(强)则进取,弱在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若城而居,战一败,必为彼禽。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彊术。”

这段话两个意思,首先说游牧民族人口稀少,唯一的优势是机动性和日常骑射,要扬长避短;其次是不能学习中原的筑城而居、推广宗教,筑城就失去了机动性,引入宗教之后人就变得不野蛮,失去游牧民族以武立国的根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游牧民族对抗中原政权最高水平的总结和分析了,只有了解中原文化的草原人才能有这么深刻的了解。后世的契丹、女真、蒙古都是靠这些优势才得以入主中原,而之后学习中原文化后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腐化堕落速度快的惊人。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3图

(草原骑兵)

开元八年,双方发生了最后一次大的碰撞,李隆基派遣大军讨伐后突厥,并调动了西方九姓铁勒部落和东方的契丹、奚,又是一派举世来攻的架势。

但三方各自相隔数千里,之间缺乏联系渠道,后突厥避开敌军锋芒躲到草原深处,各路讨伐军无从寻找。

唐军由于将领间的矛盾晚到了集合地点,九姓铁勒部落到了之后没看到唐军就退兵了。暾欲谷没有急于攻击,而是尾随到了西域,趁着九姓铁勒部落快要到家放松警惕时发动攻击,一路在北庭攻占了敌人牙帐,一路大破敌人远征军;

获得胜利的暾欲谷回师,但从唐王朝境内经过,在凉州又打了唐军一个猝不及防,唐军损失很大。

此次举世攻突厥以失败告终,后突厥势力重振,这是后突厥最后的辉煌,也是李隆基继位以来得到的最大一次战争败绩。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4图

(后突厥最后的辉煌)

取胜之后的后突厥再次向李隆基请降,李隆基只得捏着鼻子认了,双方保持了相对友好的局面,也开展了边境贸易,总体上是和平的,只是在东北地区通过争夺契丹、室韦、黑水靺鞨、渤海国等势力的控制权来较劲。

这种情况极大地消耗着双方的实力:

当时唐王朝正走向盛世,表面上的消耗是能够承受得起的。最大损失首先是安东都护府从辽东内迁到河北,基本上放弃了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权;其次是在河北厚实了军力、调整军制,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

后突厥消耗不起,在暾欲谷和毗伽可汗死后更是失去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内部纷争加剧,国力日益衰退,后二十多年都是垃圾时间,一直到天宝年间被回纥和唐王朝联合消灭。

实事求是讲,唐王朝是削弱消耗后突厥的主力,但热战消灭后突厥的主要力量是回纥,这也是回纥取代突厥人成为蒙古高原主人的最大原因。

-后突厥的63年,初期是一个突厥留学生和一个唐朝旁听生之间的战争-第15图

(回纥,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从此,中国北方再无突厥人势力的存在,残余人口融入周边各族当中,包括汉民族。后突厥这个从17人起兵的草原政权,先后试探了李治、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几个人的成色,先是完胜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因为国力不足而落败灭亡。

还是那句话,中原政权内部不出问题,游牧民族政权轻易占不到大便宜。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后突厥的历史 
  关于突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