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城”军事驻屯制度

清朝为何能牢牢地控制全国, 不是巡抚总督, 而是“满城”,“满城”犹如“钉子”,紧密掌控着中华大地。

清国关内却有20来个“满城”。有清一代,清国老百姓就生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事情要从1644年说起,当时八旗军从龙入关占领中国,八旗士兵以及眷属几十万人住在哪里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和当地老百姓混居一来不便维护皇宫安全,二来极容易被百倍的关内汉人同化,重蹈蒙古覆辙。为此,顺治皇帝在关内设置了“满城”这种驻屯方式。

直接把原来住在北京内城的老百姓轰走,改让八旗驻扎,依托原来的四九城城墙建立军事管制区,八旗驻“绿区”,皇帝驻“黄区”,原来的北京老百姓全去“红区”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嘛。

顺治皇帝说: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

如果不是旗人,统统都要迁走,哪怕你是汉人大臣也不许在内城居住,除非皇上格外恩准。在这场大动迁中唯有内城的衙门和寺庙例外,可以不搬家。平时老百姓来庙里上香也可以,但只许白天来,晚上就要轰走,不许留宿。

至此北京形成了八旗居住在内城,百姓住在外城的城市结构。

照此模式,清朝陆续设立了20来座满城,分别是西安满城、潼关满城、宁夏满城、凉州满城、庄浪(兰州永登)满城、太原满城、右玉满城、绥远(呼和浩特)满城、归化满城、开封满城、青州满城、德州满城、荆州满城、广州满城、福州满城、江宁(南京)满城、京口满城、杭州满城、乍浦满城、成都满城等。

以上满城是随着战争不断向南,陆续修建的。

山东,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退可扼住京津门户,控制漕运交通,进可虎视南方,威慑南明。而德州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西接直隶,南联江浙,是沟通京畿及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清朝开国之初,为了保障京畿安全、镇压山东反清起义及打通南下进军通道,以完成和巩固对全国的统一,于顺治十一年(1654)复设德州驻防,调正黄、镶黄满蒙四旗驻守此地,并逐渐形成驻防满城。此后根据全国战争形势变化的需要,清政府多次调动德州驻防,主要是同京畿驻防和江南驻防之间完成调防,以维护统治的稳定。德州满城的设置经历了由临时驻防到永久驻防,由从属于京畿驻防体系到从属于山东驻防体系转变过程,驻防地位随着清朝战略防御重心的变化而有所下降,但是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清后期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的客观现实,德州满城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德州满城的最后一位城守尉被撤销,德州满城的历史才最终走向终点。 德州满城作为清朝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对护卫京畿、沟通江浙、保障漕运、支援海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后来清军在剿灭李自成农民军过程中,在西安和荆州的城中又分别建造了满城。前者对入川平定张献忠,以及后来阻挡吴三桂北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军后来进军四川就选择了从西安出发,然后进军川北保宁县,最终逐步占领全川。

荆州成为八旗军队永久驻地,则是在三藩之乱最危急的时刻。“康熙十二年,吴逆之变,圣祖以荆州为咽喉要害,命巴布尔等人率满洲精骑三千兼程驰往镇守要冲修建满城,”并且严令守军“不得使叛军越过长江一步”。二十二年,虽然叛乱平定,但满城却依旧保留了下来。

然而对于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将帝国的意志延伸到每一个角落,雍正时期,满城的修建已经覆盖到了东南与西南。西南最闻名遐迩的是成都满城,之前是明朝藩王的府邸,而今是全国闻名的景点——宽窄巷子。

再往东南也比比皆是;江宁(南京),杭州,福州,广州都设有满城。其中福州广州还有编练水师之责。
满城其主要目的一是防止地方叛乱,二是替朝廷守住国库;随着历朝历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到清朝时大半财政收入都得仰给东南,而东南首数苏杭最富。这也可以解释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何英军打到南京下关时,道光帝便急于求和。再打下去,整个国家就断粮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为了平定准噶尔叛乱,在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设立的满城;大小四十余座军事堡垒的建立以及两千多八旗劲旅的驻扎,对巩固中国大一统局面,维持边疆稳定繁荣,都是功不可没的。

可以看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满城像一颗颗钉子一样,牢牢控制住大江南北的重要地区。不仅如此,它们还彼此相连,构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而网的中心则是皇权的象征——紫禁城。清朝正是用这种别具一格的满城军事制度,延续了两百六十八年的国运。

清朝的“满城”军事驻屯制度 
  关于满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