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签定尼布楚条约

1582年开始,大批哥萨克怀着对毛皮的向往翻过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推进,迅速消灭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打开了通往西伯利亚的大门。随后的哥萨克,迅速将足迹延伸到整个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1600年,哥萨克到达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1643年,哥萨克侵入黑龙江流域。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明清交替的历史节点,对遥远的黑龙江鞭长莫及。

等到1683年收回台岛,消灭了中原境内所有的前朝势力,康熙皇帝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北部的沙俄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在东北地区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将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东北纳入版图,并在后来的辽、金、元、明等朝代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但统治的形式多为羁縻统治。即便是少数民族王朝控制力更强,也是对天寒地冻的东北缺乏兴趣,最典型例子如金朝的南下。

所以自明朝盛极而衰以来,特别是1435年明宣宗撤销奴儿干都司,中原王朝在东北的控制力微乎其微,吉林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广大区域,连羁縻统治的机构都寥寥无几,这是沙俄能轻易侵入的根本原因。

而在沙俄1643年侵入黑龙江到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打响,42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始终没有对该地施加任何影响力。

所以到康熙准备着手解决东北问题时,面临的局面不可谓不严峻。

而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已经自1676年开始迅速崛起,台吉噶尔丹有着统一蒙古、消灭清朝光复大元的宏大梦想,并不断向清朝接壤的漠北蒙古进犯,这使得康熙不得不在解决沙俄问题的同时,分出精力对付噶尔丹的问题。

更要命的是,虽然沙俄在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和准噶尔汗国在西伯利亚南部进行了异常激烈的对抗,但因为清朝这一共同敌人,噶尔丹最终和沙俄勾结起来,这让清朝开始同时面临西部和北部两方面的压力。

而问题似乎比想象得还有严峻,相比于已经盘踞了42年的沙俄,清朝在吉林以北地区几乎没有一个据点,连沙俄建立的雅克萨这样简陋的据点都没有,为了向东北运兵,康熙在出兵东北前,从北京向东北方向修建了长达3000里的后勤通道,保证清军的后勤供应。

而对于清朝而言,自中原向北推进,不得不面临气温不断下降,人口不断系数,后勤补给越来越吃力的窘境,这也是为何古代中原王朝北伐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相比之下,沙俄自欧洲来,他们和起清朝的“纬向性”推进不同,“经向性”推进的他们几乎不会受到气候剧烈变化的影响。

更要命的是,一旦战败,他们可以向更北放的西伯利亚逃跑,而这里距离清朝的大本营越来越远,战争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更为了离间沙俄和准噶尔汗国的关系,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彻底消灭这群入侵的哥萨克。因为消灭了一批,还会有一批,清朝就永远需要疲于奔命。

因为准噶尔汗国的牵制,清朝不能长时间和沙俄在东北死扛着。

1685年,清军第一次围攻雅克萨,因为清军用了火炮等先进设备,哥萨克很快不敌,清军在其放下武器后,烧毁雅克萨城,并允许哥萨克撤走。

但清军刚撤军,这帮哥萨克就卷土重来,不仅人数增加到800人,还修建了更为坚固的堡垒。而千里之外的清军,直到第二年才知道。于是1687年,清军派出了更多军队围攻雅克萨。但由于第一次战役的速胜,让清军产生了轻敌情绪。虽然人数很多,但全军只有50杆火枪,没有携带重炮,这就让攻城变得难于登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改变策略,在雅克萨城外修筑围栏,实行围困,前后围困了9个月之久。

在这9个多月的时间里,城内粮食耗尽,瘟疫横行,总共只剩下66人,首领托尔布津被打死。

面对这样的局面,沙俄两度派遣援军顺黑龙江而下救援,但均被清军水师击败和消灭。

眼看雅克萨成死城,敌军死亡殆尽,清军给他们送去粮食和药品,帮助他们苟延残喘。

而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迫使沙俄接受谈判。

果然,僵持不下的沙俄终于在1688年派出使者到清朝谈判。虽然清朝做出了让步,但最终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定了东北的边界,将沙俄从黑龙江流域彻底赶走,从此清朝得以抽身重点解决蒙古问题。

相比于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康熙皇帝明显更喜欢面积广大的蒙古区域。因为战争的出发点就是解决蒙古,所以不可能有彻底消灭沙俄的可能。

康熙为什么签定尼布楚条约 
  关于满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