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内喀尔喀部起源

一看标题,大家可能以为我们谈的是目前中国国界以外的蒙古共和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内喀尔喀部是明末清初以后,漠南蒙古地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落。在北元时期,内喀尔喀部与漠北外喀尔喀部同属于达延汗时代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喀尔喀万户,他们与喀尔喀万户内各鄂托克共同在漠北草原生活了近200年的时间,当时内喀尔喀部的正式名称为“喀尔喀万户左翼”,只是到了16世纪中叶,才从漠北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以南的漠南地区游牧,从此喀尔喀万户就分成各自独立的漠北地区“外喀尔喀七部”和漠南地区“内喀尔喀五部”了。在以后的400多年的时间里,内喀尔喀部活跃在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也就是当年契丹生活的地方,内喀尔喀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到了近代和现代,内喀尔喀五部保存下来的鄂托克只有巴林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扎鲁特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了,其他三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在史料上才能找到他们的历史踪迹,下方会告诉您内喀尔喀其它部落去了何方。

蒙古势力回归草原:1368年,朱元璋的明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妥欢帖木尔为首的蒙古统治者退回漠北蒙古高原,漠南地区也落入明军的势力范围,他们在漠南建立了诸多“卫”、“所”等戍边性质的行政区,迫使蒙古族的活动范围退回到漠北蒙古高原,这时的蒙古进入史称“北元”的历史阶段。蒙古分裂为东西蒙古。东部蒙古人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东部,北元大汗的斡尔朵(行宫)设在东部蒙古。

喀尔喀万户的形成:蒙古达延汗收回统治权。1479年达延汗即位。在这之前,北元各部落之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另外,明朝军队也经常深入蒙古草原以打击“残元”势力。达延汗面对这种衰败局面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首先结束了异姓封建主对各部的世袭统治权和在汗廷内所担任的“太师”之权,同时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除兀良哈万户以外的左翼察哈尔万户、喀尔喀万户和右翼的土默特万户、鄂尔多斯万户、永谢布万户,在东蒙古确立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对各部落的直接统治,整顿了朝纲。达延汗分封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与十一子格埒森扎于喀尔喀万户。阿尔楚博罗特领有喀尔喀万户左翼,他的游牧地域分布在喀尔喀万户右翼的东南部,他们就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喀尔喀”,内喀尔喀包含原喀尔喀万户内5个鄂托克,分别是:扎鲁特、巴林、翁吉刺特、巴岳特、乌齐叶特。

喀尔喀左翼迁移:1547年,达赉逊汗即蒙古大汗位。当时,大汗直属的察哈尔万户驻牧地大约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锡林郭勒盟北部以及蒙古国的东方省一带,其西部和南部与阿勒坦汗右翼势力密切接触,其北面是虎喇哈赤所属喀尔喀万户左翼。达赉逊汗即汗位之后,蒙古内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土默特万户领主阿勒坦汗为首的右翼势力的崛起,其势力范围迅速向东北方向及周边扩展,阿勒坦汗大有替代蒙古大汗之嫌。这时大汗所属察哈尔万户的西南部已经与右翼的土默特、永谢布万户呈犬牙交错状,对大汗的左翼逐渐构成了威胁。为了避其锋芒和开辟新的牧场,同时为了到明朝边界与明开展互市贸易获取各种急需物资,达赉逊汗率领其直属的察哈尔万户向东迁徙,虎喇哈赤属下的喀尔喀万户左翼也配合大汗的行动,翻越大兴安岭向东南方向进行了迁徙。

内喀尔喀的形成:1560年(明嘉庆三十九年)以后,察哈尔和喀尔喀左翼两部迅速控制了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所属山阳万户的一部分地域,并瓜分了兀良哈三卫的游牧地域和属民。来到了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游牧。南迁以后的喀尔喀左翼已经从喀尔喀万户中独立出来自成一部,从此就有了“内喀尔喀”、“山南喀尔喀”、“山阳喀尔喀”之称,内喀尔喀一般通称为“内喀尔喀五部”。

内喀尔喀迁移后的驻地:内喀尔喀五部南迁后的新驻地根据史料上记载有两种说法,是一个地区的两种不同的表述。表述一:扎鲁特部驻地大约在清朝时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谢图王府附近,翁吉刺特部驻地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达尔汉王府附近,巴约特部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博王府附近,乌齐叶特部驻地在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府附近,巴林部又在其南面今辽宁新民县及周边;表述二:巴林和乌齐叶特二部位于西辽河和辽河之间,他们实际占据了原来兀良哈三卫中的泰宁卫的领地,扎鲁特、翁吉刺和巴约特三部,分布于西辽河以北,他们实际占有了原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领地。现在内喀尔喀遗留下来的扎鲁特部和巴林部的驻地与史料上又有很大的变化。

内喀尔喀各部的发展去向:内喀尔喀的翁吉刺特部、巴岳特部、乌齐叶特部在后金时期就销声匿迹了,这是由于被后金击溃后又被察哈尔林丹汗兼并所致,因此说,部众并入了察哈尔蒙古和满清。内喀尔喀五部只保留下扎鲁特和巴林二部,这两部驻地基本保持在后来清王朝设置的扎鲁特旗左右二旗和巴林旗左右二旗册封扎萨克时划定的旗界,分别在今天内蒙的通辽和赤峰。

蒙古内喀尔喀部起源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