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的现状

项目角度:四个维度刻画问题

本项目以青少年蒙古族(高中及高中毕业4年后的学生群体)为中心,多方面探究青少年蒙语传承困境,其项目分析角度包括代际差异、用语环境、蒙语教育情况、青少年蒙古族对于蒙语教育的心理状况等四个方面。

代际差异

所谓代际差异,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常泛指青年与父辈、祖辈之间的差异。代际差异具有多重性,在心理、观点、生活方式等差异普遍存在,语言能力亦存在代际差异的表现。这种代际差异随着代际跨度增大而愈发突出,愈远的代际衔接,愈凸显语言能力的变化强烈程度,因此语言能力上的代际差异常作为衡量语言发展演变的手段之一。而本项目旨在从蒙古语的代际差异来对比青少年与父辈、祖辈母语能力差别程度,从而一窥青少年蒙古族的母语能力水平,也即蒙古语现阶段的传承现状,以便于从传承现状生发下去的关于传承背后各因素的探究。

用语环境

用语环境对于语言使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当用语环境的通用语言与个人用语同向一致时,个人用语能力得到巩固;当用语环境的通用语言与个人用语反向时,个人用语在其它语言的冲击下将造成退化。

由于当前国家官方通用语言汉语的大力推广,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不同程度地从兼用蒙语、汉语的双语使用向单语模式转变,很多地区出现高达100%转化的比例,出现身为少数民族却不懂民族语言的现象。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也加入到少数民族习语、用语的过程之中,造成蒙语使用在两种不同语言用语环境的干预下,愈发势微,青少年蒙语能力也相应地减退。

此外,由于用语环境的干预使得出现100%由蒙语转化汉语的现象时,其后代往往以汉语为母语,而蒙语沦为第二外语。而这一母语发生改变的情况反映在蒙古语传承问题上则体现为青少年受蒙语教育起步晚,蒙语能力水平与青少年教育程度及年龄不符,普遍偏低。而针对青少年蒙古族的蒙语能力受其它外来语言的冲击程度之探究,对于本项目主题——蒙古语的传承困境调查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蒙语教育情况

本项目若试图探究“蒙古语的传承困境”,对蒙古语“传”的方面的情况调查则应是项目开展的基础。

如前所述,当民族通婚减少了民族语言的使用机会,以及通行语言汉语的冲击,民族语言的学习途径日益狭窄的时候,学校教育便成为规范化学习民族语言的主要乃至唯一方法。因此,基于学校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考虑,从蒙古语传承的这一方面入手,由的教学方式、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育政策等民族语言教育水平,可大致推测青少年蒙古族掌握蒙古语的程度。

因为我国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为了适应这一国情,我国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中享有本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教育权利。因此在学校中并列实行本族语文和汉语文教学的教育体制,即双语教育,当前蒙古族聚居区的蒙古族语言教育即为此模式。

将民族语言文字纳入教学系统中的双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如下考虑,即希望使少数民族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民族语文,又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汉语文知识和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与学习的技能,尤其是运用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能力。但对处于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这一教育体系的实行却出现了偏差,汉语反客为主,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单一语言。以蒙古族中小学为例,虽然存在两种教学类型,以蒙语文为主的同时加授汉语文或以汉语文为主的同时加授蒙语文,但更普遍的是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的现象。

而学校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很大程度上表明保护、传承、发展民族语言的平台遭到侵蚀、逐渐萎缩,那么在传承蒙古语方面,不必谈“承”的状况水平怎样,其“传”的方面既已暴露很大的问题。

除汉语授课问题以外,民族文化课程在数量或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和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比如,以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授蒙语文一课,除此之外无其它民族文化课程或活动,而学生使用的蒙语文课本及配套练习总数不超过10本。

其次,本项目对于探究蒙古语的传承问题另有一种新的视角,即通过蒙语教育的后期效果来看蒙语教育情况。所谓蒙语教育后期效果,是指接受蒙语文教育1~2年后的学生蒙语水平。换言之,本项目对现阶段的被调查者的情况进行调查,同时还将在未来4年对其进行追踪。其原因在于对于民族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往往把视线过于集中在现阶段的民族语言受教者,而出离受教阶段的青少年蒙语文水平作为重要的检测蒙语教育效果的手段却常被忽略。而本项目之所以把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界定在接受蒙语文教育4年后的范围内,则是因为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群体不再继续接受蒙语教育;另一方面4年是学生刚脱离蒙语教育,时间适宜,而依据不接受蒙语教育时期其蒙语能力是否出现退化及退化幅度,则便于检验此前接受蒙语教育的效果好坏。

蒙古语的现状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