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始末

瓦剌、明朝对比

瓦剌帝国

明朝将元朝驱至大漠,而元朝的残余势力分裂成东、西蒙古(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剌)。而且东、西蒙古为了争夺蒙古汉位,频繁征战,势力都有消长。纵观历史,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分裂,就算是极盛时期的汉武帝也不过是将其驱至漠北。而此时游牧民族分裂,恰巧是给明朝一个解决边患的机会。因为瓦剌是臣服明朝的,所以明成祖派遣大军北伐鞑靼。原本双方的天平不偏不倚,但是明帝国加入之后天平就发生了变化,鞑靼开始走下坡路。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第1图

宣德九年,瓦剌抓住机会,统一了蒙古帝国。当时蒙古大汗是脱脱不花,但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也先父子手里。也先掌权之后自称“天圣大可汗”,建立了强大的瓦剌帝国(注释1)。原本蒙古分裂成东、西蒙古对明朝来说是有利的,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来自北方的威胁,但是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也先父子。也先父子统一了蒙古,建立起瓦剌帝国,自此: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

正统十四年,瓦剌派两千人贡马,然后谎称三千人,想要借此吃空赏。巧的是一个贪婪的遇见了一个抠门的,当时宦官王振拼死拼活的敛财,一点都不舍得给他钱。不仅按照实际人数给钱,而且还把马的价钱减去五分之四。自此瓦剌就有了由头,开始南下侵略明朝。最初是十分顺利的,明朝塞外城堡相继沦陷(注释2)。

明帝国

明朝初期,朱元璋北伐、朱棣北伐都大大打击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朱棣治国时期明朝经济、军事、文化、都有很大的提升。后续明仁宗和明宣宗停止大规模用兵,不断缓解社会矛盾,大力发掘人才。可惜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任加起来统治时间也不过十几年,明朝内部还是有很多弊端没来得及解决。

明英宗继位初期权利由张太后把持,贤臣“三杨”(注释3)主政。皇帝的权利基本上是被架空的,这就导致皇帝宠信宦官,以至于王振崛起。张太后病逝,三杨或被贬或死,宦官王振独揽大权。后续王振削减对瓦剌的赏赐,以至于瓦剌开始南下侵略。王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不断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毕竟当时明朝的国力十分强大,很多人认为北伐是轻而易举的。更何况王振也没想着真正北伐,带着部队去边境转一圈,然后就凯旋而归了。当时的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都力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吏部尚书王直也率群臣上书劝谏。但是明英宗仍旧力排众议,开始御驾亲征。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第2图

总结:瓦剌经过也先父子的统治,随后步入极盛时期。而明朝原本就是极盛时期,但是经过明英宗的统治,明朝开始走下坡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明朝的统治者昏庸,但是明朝还是有强大的国力。真正让事态转变的是土木堡之变,这一战导致明朝精锐丧失,最高统治者被俘,朝廷主梁战死。

转折点-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以明朝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场战争是影响十分大,具体影响如下:

1: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以及驸马、侍郎、内阁成员等五十多名随行文官武将战死;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几乎全军覆没,自此皇帝只能通过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精锐统治层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是因为大明朝家底厚,估计就完蛋了。

2:三大营毁之一旦:三大营是朱棣留下来的特种部队,而三大营都具有军火武器,是克制游牧民族的神兵利器。可惜三大营在此毁之一旦,中国的军火研发也遭到了阻碍。

3:京城门户大开,北方危在旦夕。自北宋灭亡之后,北方就一直被游牧民族控制。为什么北宋会灭亡?为什么南宋一直挨打?很简单,那就是燕云十六州不在中原王朝的手里掌握。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重地,历朝历代丢失了燕云十六州,那就要被打。而此时北方岌岌可危,要不是于谦挺身而出,明朝和瓦刺就真有可能划江而治了。

4:瓦剌士气大涨:明朝二十万精锐伤残过半,这大大助长了瓦刺军队的士气。明军的盔甲兵器几乎尽为胡人,而且瓦刺还俘虏了二十多万匹骡马,自古胡人得中国利未有如此之盛。(注释4)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第3图

北京保卫战打响,于谦力挽狂澜

土木堡之变后,文官上书皇帝说:星象有变化,应该南迁(到底是文官,人家是有气节的,断然不会逃跑,但是南迁不就是逃跑吗?)。此时兵部时尚于谦毅然站出来,并且直言建议南迁者当斩。之后于谦以宋朝的例子来反对迁都,并且成功说服了皇太后。随后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两人都支持于谦,就此大明朝决定固守北京,而这一任务就教给了于谦。于谦做出的部署如下: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第4图

1:确定皇帝以安定民心:于谦请求皇太后让郕王称帝,然后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为了避免瓦剌用明英宗的生命来要挟大明朝,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安定民心,也是确保全国上下一心抗敌,大敌当前不能自乱阵脚。

2:整肃将军: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于谦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的将军,并且重用一批将军,最典型的就是石亨。土木堡之变,石亨单骑逃回,朝廷直接将其打入监狱。但是于谦认为石亨还是有能力的,所以将其任命为京师总兵官,让其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以至于石亨战功显著(注释5)。

3:火速重组火器部队:原本三大营覆灭之后, 于谦改为10个团营,并且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训练,重新拉起了一支火器部队。

4:掌握指挥权:明朝的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但是明代宗下令让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并且授予了于谦先斩后奏之权,为的就是把指挥权统一交给于谦,避免各方互相掣肘。

5:后勤准备:土木堡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后勤保障没做好,所以于谦很重视后勤保障。他急忙调遣两京(北、南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的运粮官军、浙江军队来京,随后派遣一些官员前往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募兵,为的就是保障兵源充足,避免因为兵力不够而失败。而且于谦命令工部赶制兵器,并且把南京的库存调往北京(126万件调入北京,可见明朝家底之丰厚),随后收集土木堡之变时明军溃败丢弃的武器,并且加以修缮(注释6)。

6:加固北京城:于谦发动民众,然后加固了北京城墙,增修了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游牧民族擅长骑兵,攻坚战并不擅长,加固城池在当时是明智之举。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第5图

也先进攻

也先进攻前,石亨建议收兵入城,然后死守北京城。但是于谦认为如果主动放弃外围,那么瓦刺会更嚣张,所以于谦把大军列在城门之外,死守北京九门。于谦还格外下令:大军开战之后,立刻关闭九门,擅自放入城者斩!将军不顾军队者,斩!军队不顾将军者,斩!作战不力者,后队斩前队!

也先进攻的时候以为明军仍旧是不堪一击,结果误入了埋伏圈,神机营火器齐发,也先部队大败而归。在这一战中,神机大显神威,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刺军队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而大明朝的增援部队陆续赶到,瓦剌也不得不退。此战以明朝胜利而告终,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

战争影响

大明朝凭借着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超大的体量打赢了也先,这一场战争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对明朝、也先来说影响十分巨大,具体如下:

1:也先释放明英宗,重新与明朝通商,并且俯首称臣。之后也先势力大损,之后地位一落千丈,慢慢步入衰竭。

2:明英宗回朝,石亨等人迎立为帝,策划了夺门之变。之后明英宗将于谦杀害,以至于瓦刺大举攻明。

这两件事影响十分大,也先势力大损、明朝军政出现断层,明朝和瓦剌都开始走下坡路。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第6图

注释

1:瓦刺帝国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至西伯利亚南段,南至明朝边境,史载:“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2:瓦刺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3: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历任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而内阁也因为有这三个人存在变得十分强大,而且互相配合十分完美,治理内政极可称道。

4:《天顺日录》: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5:《明实录》:以武清候石亨缴功次。册内将当先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级,阵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级。

6:《北京保卫战的后勤方略》:于谦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一面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神枪(火枪)1.1万余杆、神铳(火铳)2万多只,神箭(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始末 
  关于蒙古的文章: